·206·粘连性中耳炎的治疗邓瑞陈兵·综述:耳科学·【摘要】粘连性中耳炎是中耳炎中较为棘手的一类疾病,由于粘连等病变造成中耳结构活动障碍致使听力下降,因缺乏有效的手术方式和术者技术水平差异较大,其治疗效果欠佳,易复发,使患者长期受疾病的困扰。本文就粘连性中耳炎的定义、发病机制及现有的治疗方案和效果做一综述。【关键词】中耳炎(OtitisMedia)l粘连(Adhesions)粘连性中耳炎一直以来就被视为耳科手术中富有挑战性的一个难题。目前粘连性中耳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都仍不十分明确,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令人关注。粘连性中耳炎不仅能引起鼓膜和听骨链粘连固定,而且可能会影响中耳黏膜纤毛的清除能力,从而增加了长期感染和复发的风斟11。多年来,有很多耳鼻咽喉科医师致力于粘连性中耳炎的研究,但至今仍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定义】最早在1878年,Politzer就提出了“中耳粘连”(adhesiveprocess)这一概念,以区分分泌性中耳炎和粘连性中耳判21。随后又有学者对粘连性中耳炎做出了定义:粘连性中耳炎是一种非化脓性的中耳慢性疾病,是一种非细菌性感染。其临床特征有:鼓膜完整、鼓室粘连、咽鼓管功能障碍和听力下降等【2卅。疾病的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咽鼓管阻塞,鼓室负压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病变可逆;粘连期,黏膜上皮改变,粘连和肉芽组织形成;终末期,咽鼓管功能可能恢复,以细胞增生和纤维化及听骨链固定为特征12-3]。也有学者认为粘连性中耳炎仅仅是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终末期状态【5】。近年来有国内学者从组织病理和解剖学观察得出结论,认为各型中耳炎是同一个连续的炎症、修复反应过程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粘连性中耳炎只是这一过程中某一阶段的表现,中耳内肉芽组织、纤维化及粘连形成等均属慢性中耳炎或其后遗症与并发症改变巾1。DOI:10.3760/cma.j.issn.1673-4106.2013.03.006作者单位:200031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咽喉科通信作者:陈兵,Email:b_chen66@yahoo.corn.en【发病机制】虽然早期对粘连性中耳炎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其发病机制仍不是很明确。许多学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假设。其中讨论较多的一点是咽鼓管功能障碍。由于耳部或鼻咽部的病变、先天发育不良等原因造成咽鼓管长时间狭窄或功能不全【7】,中耳清除和通气功能下降,继而鼓室内负压形成,加上感染和炎性渗出,中耳黏膜和鼓膜萎缩,鼓膜内陷与鼓室粘连,最后纤维组织和肉芽增生形成粘连性中耳炎瞄'4】。同时,急性中耳炎治疗的不及时、不彻底以及中耳通气治疗的忽视,也是粘连性中耳炎在上述过程中得以进展的重要因素【3】。近年来,Satar掣副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对粘连性中耳炎患者和正常人中耳解剖中的岩斜角和咽鼓管鼓室角进行测量比较,发现粘连性中耳炎患者所测角度明显小于正常人,提示咽鼓管狭窄,从形态学上支持鼓室通气不良在粘连性中耳炎形成中所起的作用。1996年,Caye.Thomasen等【l】在肺炎链球菌诱导的大鼠粘连性中耳炎模型中分别观察了药物注射后4、8、16、90、180d中耳组织形态学变化,提出了6步机制假说:①局部上皮破坏;②上皮下组织突出I③突出物上皮化,形成息肉样物·④突出物生长;⑤突出物于其他黏膜融合;⑥粘连形成。同时,该实验同样也支持粘连性中耳炎是中耳感染所引起的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在探究粘连性中耳炎发病机制的过程中,人们也把注意力转向了中耳结构,很多学者认为乳突气房的减少在中耳粘连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原因是乳突气房在中耳气压改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p】,可以推测乳突气房的大小与多少也是粘万方数据连性中耳炎这一疾病的相关因素。以前过敏和鼓膜弹性也被认为与粘连性中耳炎发生相关,但现在已很少提及。【治疗】Siiralat4]早在1960年就提出了治疗粘连性中耳炎的三大目标:消除炎症、改善中耳通气状态、预防和解除粘连状态。几十年来,虽然有很多学者尝试了各种治疗粘连性中耳炎的方法,但却没有找到一项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案。1.药物治疗。粘连性中耳炎早期,应用改善咽鼓管功能的药物可以改善鼓室负压状态,减少鼓室积液,预防病情进一步进展。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