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中国中医药科技2009年7月第16卷第4期July2009Vd.16No.4·经验交流·穴位注射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40例疗效观察*王全权陈海林宗芳黄慧敏1幸茂森2(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南京2100311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21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210029)摘要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1将门诊符合条件的80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穴位注射结合低频电刺激治疗组40例和静脉注射对照组40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主要症状积分、血液流变学、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O%和77.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均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可以改变血黏度、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穴位注射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主题词眩晕/穴位疗法椎底动脉供血不足/穴位疗法电刺激疗法穴,风池穴,夹脊人类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VBI)表现为眩晕,伴恶心、呕吐、耳鸣、肢体麻木等一组综合征。由于其缓解慢、复发率高,治疗上有一定难度。笔者2004—08—2007—06运用穴位注射结合低频电刺激治疗VBl40例,并与静脉注射治疗的40例作对照,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选取2004—08~2007—06因VBI就诊的患者80例,诊断标准如下:①以眩晕为主诉;②兼有其他脑干一过性缺血症状,如眼部症状(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③有轻微的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反射/咽反射减弱或消失、调节/辐辏障碍、自发或压迫椎动脉后诱发眼震、阳性病理征等;④病因明确;⑤排除其他疾患所致眩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7l岁,平均年龄39.6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12年;视物旋转22例,眼球水平性震颤18例;合并高血压20例,冠心病15例,高脂血症8例,颈椎病20例,糖尿病5例。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最小的15岁,最大的69岁,平均年龄40.1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15年;视物旋转25例,服球水平性震颤15例;合并高血压17例,冠心病14例,高脂血症5例,颈椎病17例,糖尿病7例。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既往病史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方法2.1治疗方法治疗组:(1)穴位注射:取穴为风池(双侧)、颈椎夹脊穴(G—G,双侧)。注射药物:血塞通注射液(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00438)。操作I病人俯卧位,用5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皮肤常规消毒后,风池穴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进针3em,回抽无血,缓慢推入药物,每穴2ml,双侧轮流取穴。夹脊穴每次选3个左右穴位,快速刺入上述穴位O.5一l寸,回抽无血后缓慢注人药液1一*江苏省农机基金资助No.GXZ050311.5ml。(2)低频电刺激:穴位注射后,进行低频电刺激治疗,采用上海产佣一010M型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电极分别置于患者双侧乳突根部后方,选择模式3,频率198Hz,电流强度90一100止,根据患者个体敏感度进行调节,辅助电极电流强度为刺激电极的1—3倍,置于上段颈椎两侧,并固定,每次治疗通电60分钟。对照组:倍他司汀5(Xhrd+胞二磷胆碱1.09静脉滴注,1次/天。两组治疗均每日1次,5次为1疗程,休息2天,再行第2疗程。两组治疗过程中不同用其它扩血管药物及抗凝剂。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统计。2.2观察指标及方法全部病人均在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症状、主要症状积分⋯、血液流变学及治疗前后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和基底动脉(BA)彩色多普勒参数变化。血液流变学检测采用LBY—N6C全自动血液流变仪(北京普利生有限公司)。动脉血流测量使用SequoiaSl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8~13MHz。2.3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f检验;计量资料以i±J表示,采用t检验。3结果3.1疗效标准参照文献i2j标准评定。3.2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与对照组比较*P<0.053.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见表2。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