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第28卷第3期枣庄学院学报JOURNALOFZAOZHUANGUNIVERSrrYJun.201lV01.28N0.3由底层写作透视边缘人的生存困境朱学平(河南理工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摘要]当下,底层写作发展迅速并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思潮。在众多底层写作文本中,边缘人是作家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本文从具体作品切入,通过研读分析的方法,从而揭示边缘人特有的生存困境。[关键词】底层写作;边缘人;困境;爱情[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77(2011)03—0017—04纵观底层写作,游走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缘人是最为典型的底层形象。他们是中IN在世纪之交从农业向多元化过渡的社会转型期的特定产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所谓边缘人主要指走出家门转徙于异乡(一般都是较为发达的沿海城-CO-)的农民,他们大多数从事简单的低层次劳力劳动,常常往返于家乡与异乡而且流动性强,一般通称他们为“农民212”。“农民212”这个词有两重意义:即“农民”和“工”。农民是群体身份的代表,是对本体和地域的认IN,表明这个群体来自中国最广大的农村;“工”则是现代性话语赋予这个群体的特殊身份,它代表着主体有意识地追求城Tb-化、对主流社会物质生活的向往、离开农村融人城市等多重意象。当中国处于从农业社会迈进212业社会的转型期t,1-,历史最先给珠江三角洲以机会,-ttZ给了这块土地以外的人某种希望和憧憬。伴随着“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浪潮,“一个个少女从农村低矮的房屋中,从枝丫交错的森林中,从小镇歪斜的石板街中走出来了。她们或提一个包袱,或夹一卷行李,饮泪告别家园,回首辞却父母,踏上了人生旅途的第一程。”⋯20世纪初期的中国乡土书写中,乡村是家园是母性是生命的源泉,女性纯良俊美质朴甚至带有诗意。但是,当乡村文明面对城市时,当这些昔日少女在城市用青春追逐梦想时,在都市欲望财富的笼罩下,迎接她们的又是怎样的命运。虽然农民工群体日益壮大,可心中有梦想的农民212,由于他们尴尬的身份和承袭传统农耕的习性以及城市现状的残酷,注定他们生存的艰辛,梦想的破灭,即使是付出了更多的血汗与代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多种层次,它们是:一是生理需要,也是生存需要,这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但它并不是需要的全部。在它之上或之外还有,二是安全需要;三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四是尊重需要;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当中,生理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宿、医疗等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之虞。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低端的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显然,这种生理需要具有自我保护的意义,是个体为了生存而必不可少的需要。生活的磨难对于许多人来说,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最低层面,也就是生理需要。与此相对应,往返于乡村于城市之间的边缘人的生理需要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小说《农民》中的牛天才在城市打工期IN,修过马路、掏过下水道、化粪池,在建筑工地上作过小工⋯⋯这些都是体力活脏活,但是他都不怕,就怕连这样的活也找不到。后来[收稿日期]2011-03一l2[作者简介]朱学平(1983一),女,安徽枞阳人,河南理工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7·枣庄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做起卖菜的营生,为了省钱越过菜贩子直接到河滩的莱地担菜,路上被当地的“歪爷”打劫,只好改做走街串巷的货郎。可是就算做了货郎的行当也不能安稳,仍然有地盘的划分,无故遭打是防不胜防的。和他同住的小伙子被人陷害扔进了下水道。再看他们的,EN住环境,“房间往两边分,中间是一条通道,又深长又狭窄,尽头给堵死-f-,连一扇窗户也不开,光线昏暗,空气更不流通。沿通道两旁,摆放着蜂窝煤炉、煤球、火钳、笤帚和乱七八糟的东西,至If煮饭时间烟熏得睁不开眼,每个房IN都很拥挤、肮脏,地板潮湿,耗子多得遍地都是,只有一个水管,就连上厕所也得排队。”中国历来实行城乡分治,这种不公平的城乡体制的弊端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愈发凸现。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确立,户籍制度的改革,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农民纷纷涌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