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物理因子治疗学一、名词解释1.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使用直流电将药物离子通过皮肤、黏膜或伤口导入体内进行治疗的方法,称为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2.电泳:直流电通过人体时,蛋白粒子及其吸附层向阳极移动称为电泳3.电渗:扩散层正离子连同其水化膜向阴极移动称为电渗。4.低频电疗法:应用低频脉冲电流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低频电疗法。5.低频电流:医学上把频率1000Hz以下的脉冲电流称为低频电流。6.调制波:一种频率较高的电流的幅度和频率随着一种频率较低的电流的幅度变化而改变称为调制。其受控制(即频率较高)的电流称被调波;控制电流(即频率较低)则称调制波7.通电∕断电比:通电与断电的时间比与肌肉的抗疲劳程度有关。肌肉在通电时收缩,断电时放松。通电时间愈长,断电时间愈短,肌肉易疲劳。一般来说通电∕断电比大多为1:1~1:3之间。8.载波:在调制波中,被低频调制的中频振荡称为载波。9.干扰电流:两路频率分别为4000Hz与(4000±100)Hz的正弦交流电,通过两组(4个)电极交叉输入人体,在电力线的交叉部位形成干扰电场,产生差频为0~100Hz的低频调制中频电流,这种电流就是干扰电流。10.调制中频电疗法:又称脉冲中频电疗法,使用的是一种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其幅度随低频电流的频率和幅度的变化而变化,调制中频电具有低、中频电流的特点和治疗作用。11.高频电疗法:指将频率高于100kHz(100000Hz)的电流或其所形成的电场、磁场或电磁场应用于治疗疾病的方法。12.超短波疗法:应用超短波电场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超短波疗法。13.微波:波长范围为1m~1mm,频率范围为300~300000MHz的电磁波为微波。14.紫外线红斑:红斑反应是紫外线照射引起的一种可见的反应,一定剂量的紫外线照射皮肤或黏膜,经过一定时间的潜伏期,被照射区的皮肤会出现均匀的、边界清楚的红斑称为紫外线红斑。15.生物剂量:一个生物剂量是指紫外线灯管在一定距离内垂直照射人体一定部位皮肤引起的最弱红斑反应(即阈红斑反应)所需的照射时间,也称最小红斑量,其计量单位为秒(s)。16.超声波疗法:超声波是指频率在20kHz以上,不能引起正常人听觉反应的机械振动波。超声波疗法是应用超声波作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一般常用频率为800~1000kHz。17.耦合剂:用于声头与皮肤之间,以填塞空隙,既能防止因有空气层而产生的界面反射,又能有利于超生能量通过的一种液体,称为耦合剂。18.半吸收层(半价层):是指超声波在某种介质中衰减到原能量一半时的厚度,通常用来表明一种介质对超声波的吸收能力或超声波在某一介质中的穿透能力。19.传导热疗法:是以各种热源为介质,将热直接传导给机体,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122320.石蜡疗法:是利用加热熔解的石蜡作为传导热的介质,将热能传至机体,达到治疗作用的方法。21.压力疗法:是指对肢体施加压力,以达到对疾病治疗的一种疗法。22.磁疗法:是一种利用磁场作用于人体穴位或患处,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23.脉动磁场:是指磁场强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但方向不变的磁场。如同极旋转磁疗机,电磁铁通以脉动直流电和磁按摩器产生的磁场。24.水疗法:是以水为媒介,利用不同温度、压力、成分的水,以不同的形式作用于人体,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提高康复效果的方法。水疗法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作为综合治疗的一种手段。25.冷疗法:是应用比人体温度低的物理因子(冷水、冰等)刺激皮肤或黏膜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通常为0℃以上、低于体温与周围空气的温度。26.生物反馈疗法:是应用电子仪器将人体正常的或异常的生理活动信息转换为可识别的光、声、图像、曲线等信号,以此训练患者学会通过控制这些现实的信号来调控那些不随意的(或不完全随意的)、通常不能感受到的生理活动,以达到调节生理功能及治疗某些身心性疾病的目的。二、简答题1.经皮电刺激疗法的适应证是什么?经皮电刺激疗法的适应证适应于各种急慢性疼痛,如:神经痛、头痛、关节痛、肌痛、术后伤口痛、分娩宫缩痛、癌痛、幻痛等,也可用以治疗骨折后骨连接不良。2.中频电的电流作用特点⑴能克服组织电阻,与低频电相比,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