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霓芝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经验金华,张蕾,指导:杨霓芝(广东省中医院肾内科,广东广州510120)摘要:杨霓芝教授认为“气虚血瘀”是慢性肾炎发病、进展的关键病机,强调“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慢性肾炎。同时主张扶正祛邪,防治并重;主张中医辨证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相结合;主张中医辨证施治与中药药理研究相结合。关键词:慢性肾炎;益气活血;杨霓芝;经验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1)07-1283-03收稿日期:2010-11-29作者简介:金华(1979-),男,安徽巢湖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疾病。杨霓芝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家,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肾病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擅长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各种慢性肾脏病,收效良好。笔者有幸随师出诊,兹将杨教授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炎的经验介绍如下。1益气活血法防治慢性肾炎的理论基础慢性肾炎是以水肿、眩晕、蛋白尿、血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的“水肿”、“腰痛”、“头痛”、“眩晕”、“虚劳”等范畴。在慢性肾炎的发病机制上,杨老师认为,慢性肾炎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肺脾肾三脏气血阴阳的亏虚,在病情不同阶段各有所侧重,临床以脾肾气虚最常见;标实多为瘀血、湿热、湿浊为患,其中又以瘀血最为关键。长期临床观察已证实[1],56.3%的慢性肾炎患者有气虚证表现,而其中气虚证兼夹血瘀标证占85.6%,因此“气虚血瘀证”是本病的主要证型;其中,又是以气虚为本,以血瘀为标,因气虚而发病,因血瘀而致疾病迁延难愈;治疗上多主张扶正祛邪并举,以益气活血为基本治法。现代临床医学的研究为益气活血法在肾脏病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现代医学认为[7],肾脏损伤的主要发病机制为免疫炎症损伤或代谢异常,但其进展、恶化与异常的血小板和凝血纤溶平衡紊乱密切相关。免疫炎症损伤与血小板活化、凝血纤溶平衡紊乱的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作用引起肾脏病的不断进展和恶化,这与中医的“气虚血瘀”致病方式是一致的,为中医应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炎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临床客观指标。杨老师在实验研究中[2-3],通过益气活血中药通脉口服液(由黄芪、三七组成)对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模型大鼠的干预,发现通脉口服液能显著改善模型大鼠的血液流变学、T淋巴细胞亚群等指标,并能减轻系膜区IgG沉积和系膜细胞、系膜基质的增生,从而证实了益气活血中药既能调节了“气虚血瘀证”大鼠的免疫功能紊乱,减少免疫复合物在肾脏的沉积;又能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减轻肾脏的病理损害,从而延缓了肾小球硬化的发生,改善并保护肾功能。在临床研究中,也证实了益气活血法可明显调整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4],能显著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5],进而能有效减轻患者肾纤维化的程度[6]。在一系列研究基础上,杨老师对“气虚血瘀”与慢性肾炎病因病机的关系上,提出以下观点:(1)气虚是慢性肾炎的主要致病因素,脾、肾各为先天、后天之本,故以脾肾气虚最为常见;气虚可致机体免疫力紊乱,致使慢性肾炎发病,而通过益气法可以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减轻肾脏损伤。(2)血瘀是慢性肾炎的重要致病因子,血瘀始终贯穿于慢性肾炎各证型和病变各阶段,只是程度不同。(3)作为慢性肾炎患者体内的重要病理产物,血瘀产生后可以作为新的致病因子,损伤脏腑气血,加重慢性肾炎病情,从而使虚证更甚,症状反复,迁延不愈,故有“久病入络”、“久病多瘀”、“久瘀必虚”之说。(4)瘀血导致慢性肾炎的发病途径主要有三点:因虚致瘀,气虚不足以行血则成瘀;肾元亏虚,久则阳损及阴,由肾及肝,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血脉瘀阻;水湿成瘀,湿性黏滞,阻碍气机,郁而致瘀;以第一点最为主要。(5)中医的血瘀证与微循环密切相关,微循环障碍是血瘀证的基本病理表现。(6)肾小球内高凝状态、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为公认的慢性肾炎的重要发病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