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4期2008年7月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GUIZ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01.26No.4Jul.2008无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的司法处遇张桂霞(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法律系,河南郑州450002)摘要:根据人道主义和刑事责任理论,犯罪的精神病人如果无刑事责任能力,不负刑事责任,不受刑事处罚。但是,精神病人犯罪有精神障碍方面的原因,如果不对其加以必要的治疗,消除或者控制他们犯罪的病理原因,他们有可能继续犯罪。因此,从社会防卫等角度出发,应当对有严重危险性的精神病人实施强制治疗。关键词:无刑事责任能力;司法处遇;强制治疗中图分类号:I)9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099(2008)04-0066一05法律是理性之物,而精神病人恰恰欠缺的就是理性。二者的不期而遇,带来了一个很现实的法律难题:法律该如何认定和处置无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的不法行为?一、无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司法处遇的立法比较在英国,1265年,英国首席法官Bracton提出一项条例:“因为精神失常的行为类同一头野兽,故应免于治罪”。1326年,爱德华二世统治时期制定了有关的法律条例,即因被告精神失常(后被称作精神错乱)而免除其刑事责任。《1800年精神错乱者刑事法》进一步规定,“对因患精神病而被宣布无罪的精神病犯罪人,法院必须发布命令将其置于羁押之下,直至恢复神志”。对全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是麦克·纳顿条例。1843年,麦克·纳顿因谋杀罪而受审。麦克·纳顿受妄想的支配,企图杀死当时的英国首相皮尔,由于他不认识皮尔,结果杀死了皮尔的秘书。在审理中,麦克·纳顿的律师十分机智地说服了陪审团,称麦克·纳顿患有精神病,不知道对与错的区别,不知道他的行为的性质和后果。法庭最终判麦克·纳顿因精神错乱而无罪。这一案件的裁决,成为英国、美国等判定精神病人有无责任能力的依据。⋯《1883精神错乱者审判法》发生了变化,它规定应当裁决“被告被指控的作为或不作为有罪,但当时正处于精神错乱状态”。这一裁决更简单的表述是“有罪但精神错乱”。到了20世纪60年代,“因精神错乱而无罪”的裁决再度在《1964年刑事诉讼(精神错乱)法》中得到重新确认。但是即便是“无罪”也必须在精神病院进行强制治疗。【21贝瑟莱姆精神病院是英格兰最早设置的犯罪精神病院。后来又建立了著名的布罗德莫尔精神病院。在英国,一个成功的精神错乱抗辩意味着在布罗德莫尔精神病院无限期拘留。在美国,美国公众长期对麦克·纳顿条例确定的“因精神错乱而无罪”的精神错乱辩护持反对态度,曾几度出现废除精神错乱辩护的呼声。1982年的“辛克利案”是美国精神病抗辩变迁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约翰·辛克利因痴迷影星朱迪·福斯特而企图刺杀美国总统里根以引起她的注意,哥伦比亚特区法院最终以精神错乱判决辛克利无罪。“辛克利案”激起了公众的强烈愤怒。该案判决之后,美国蒙大纳州、犹他州、爱达荷州和堪萨斯州完全取消了精神病抗辩,其他各州对精神病抗辩的限制也趋于苛刻,1975年密歇根州首次采用“有罪但精神有病”裁决,即承认被告人患有精神病的同时做出有罪裁决,被告或者被送进监狱接受强制治收稿日期:2008—03—10作者简介:张桂霞(1972一),女,河南新县人,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法律系讲师。·66·万方数据疗,或者在精神病医院治疗痊愈后转人监狱服刑。这种裁决方式后来扩展到了12个州。对于适用“因有精神病而无罪”抗辩的,也是对精神病人采取“条件性释放”,即一般采用“责令住精神病院治疗,定期由精神卫生工作人员进行检查与作出决定,直至‘危险性’消除,方可不住院监护治疗”。因此,一旦被告人以精神错乱为理由被认定为无罪,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交托监管时间的长短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认为,一个人在以精神错乱为理由而被判无罪后交托监管的情况下,即使他被拘禁的时间已相当于他若被判刑囚禁于监狱的最长刑期,他也不能自由获释。在欧洲大陆,对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的抗辩及处遇则存在着类似的主张和做法。如《意大利刑法典》第88条规定:“行为时之精神状态,因疾病而丧失意思及辨别能力者,为无责任能力。”第222条规定:“在因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