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术一、判断救助对象:背、抱、推、抬、溜、倒、抽+被动体位1、背、抱、推、抬,呼吸心跳骤停或濒停患者2、出溜、猝倒、抽搐,呼吸心跳骤停一瞬间患者状态3、被动体位-看起来很别扭,不舒服姿势--发生呼吸心跳骤停一段时间患者状态二、判断患者是否呼吸心跳骤停—看、拍、呼、摸(听)1、看,看患者面色是否苍白,口唇是否紫绀、苍白,胸廓是否有起伏。2、左手拍患者前额、呼叫患者-由此判断患者有否有意识3、摸,右手食指、中指触摸患者环状软骨外,胸锁乳突肌内颈动脉处,查看患者颈动脉是否有搏动,同时将面颊贴于患者口鼻上方,感受患者是否有呼吸,眼角余光注视患者胸廓是否有起伏,如果胸廓没有起伏,颈动脉没有搏动即可判断患者呼吸心跳骤停。而后迅速进行心肺复苏治疗。三、心肺复苏治疗1、开通气道:扳前额,托颈后,使患者头部后仰,而后就地取材将所收集物品放于患者颈后,尽量使患者下颌、耳垂儿与地面垂直,然后扳前额,掰下颌使患者口部张开,迅速清理患者口内呼吸道异物,同时迅速向护士下达三个口头医嘱:1)肢导心电监护2)肾上腺素1mg,生理盐水10ml,快速静脉注射3)除颤器准备,200焦耳,涂导电糊,充好电注:1、肢导心电监护—最短时间内判断患者呼吸心跳骤停类型(室颤、心脏停搏、电机械分离)2、肾上腺素1mg,生理盐水10ml,快速静脉注射—无论是呼吸心跳骤停哪种类型都有助于其救助。a、室颤—肾上腺素可使细颤变为粗颤,配以除颤器使用,其效果明显好于单独使用除颤器。b、心脏停搏、电机械分离—肾上腺素作用于B受体,使心跳加强、加快,起到药物起搏作用;作用于@受体使皮肤、粘膜、内脏小动脉收缩,既有助于维持患者血压,又不影响患者心脑供血,再配以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心脑供血。3、除颤器准备,200焦耳,涂导电糊,充好电—如果患者心脏骤停类型是室颤,电除颤应迅速进行,每延迟一分钟,电除颤成功率将下降7-10%。2、人工呼吸:用左手拇指、食指按住患者鼻孔,并深吸一口气,将患者口唇包裹住,然后用力吹气,同时目光集中于患者胸廓,直到患者胸廓隆起为止,而后迅速将自己口唇脱离开,同时将左手松开,使气体从患者口鼻出来,胸廓回缩。以此用力呼两口气后迅速进行胸外按压。注:人工呼吸有效性取决于患者胸廓是否隆起。3、胸外按压:将左手掌根部垂直位于胸骨按压部位即患者胸骨上2/3与下1/3交界处,两乳连线中点。右手叠加于左手之上,十指相互交叉并向上抬起,然后双侧肘关节伸直,用自身重力及肩背力量垂直下按,使力量通过垂直肘关节下传到掌根部,使患者胸骨下陷3-5厘米,然后迅速放松,但掌根部始终不离胸骨按压部位。正常胸外按压频率为80-100次/分,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频率之比,旧版教材:双人之比为5:1,单人之比为15:2,新版教材:无论双人或单人均为30:2,按压不能过于用力,以防止患者肋骨骨折、血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注:胸外按压有效性取决于是否将患者胸骨按压下陷3-5厘米。4、电除颤或心脏停搏、电机械分离的治疗当心电图显示室颤时,立即嘱咐护士将除颤器位于患者除颤部位即心底部—患者右锁骨中线二肋间,心尖部—患者左锁骨中线五肋间乳头下心尖部,然后进行除颤。除颤焦耳依次为200、300、360,每次除颤后应迅速进行胸外按压及人工呼吸,以准备下一次电除颤。除颤是否成功以心电监护及患者颈动脉搏动、胸外按压时患者胸廓是否有抵抗为准。当三次电除颤及胸外按压、人工呼吸无效时,考虑药物除颤。可选用胺碘酮150mg,静脉推注,10分钟推注完毕,如无效可于3-5分钟后继续进行,总量不超过450mg,或使用利多卡因50-100mg,立即静脉推注,务必2分钟内推注完毕(因利多卡因半衰期仅为8分钟,如果静脉推注时间过长将大大影响药物除颤效果),如无效,可于3-5分钟后重复给药,总量不超过300mg,如有效,可利多卡因500-1000mg,持续静点。当心电图显示心脏停搏或电机械分离时,立即嘱咐护士药物起搏,即肾上腺素1毫克,生理盐水10ml,静脉推注,如无效,3-5分钟后可重复使用,并可逐渐加至5mg,可同时使用阿托品1mg,立即静推,如无效,3-5分钟可重复使用,总量不超过3mg,肾上腺素及阿托品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