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PETCT图像判读的因素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PET/CT韩佩陈萍示踪剂通过静脉注射后进行成像,注入体内的示踪剂随血液分布于全身,并通过自身的生物学性质,“靶向”定位于身体特定细胞或组织,参与特定生物学过程(包括结合、转运、代谢、排出等),同时发出射线,穿透组织被PET探测器晶体接受,再进一步通过电子方式经过重建、校正、生成由示踪剂代表的体内生物活动的分布图像,与同机CT融合,显示并通过定量或半定量分析,最后经医生根据经验和分析判断标准,得出临床诊断报告。这其中任何环节,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PET的结果。FDGPET显像,将体内的18F-FDG的浓聚程度分为六级:0级:完全无18F-FDG的摄取,表现为无放射性存在。1级:微量摄取,一般显示阴性,只在降低显示窗时可见本地水平的放射性。2级:轻度摄取,一般显示时即可见组织本底的放射性。3级:中度摄取明星高于本底的放射性浓聚;体内相当于肝脏摄取水平。4级:高度浓聚,非常明显摄取,相当于大脑皮质的放射性摄取。5级:超强浓聚,放射性浓聚高于脑正常体内仅见于大量尿液存积的膀胱。1、示踪剂方面的影响(1)、示踪剂特异性影响。不同的示踪剂的体内分布、代谢不同。有的通过非能量依赖性被动扩散,有的需能量消耗,有的通过与细胞表面物质结合,有的需要载体转运,有的需要与细胞成分结合紧密。绝大多数示踪剂通过注射方法入体。示踪剂特异程度影响PET/CT图像变现。特异性高的示踪剂非靶组织显像越差,图像解剖信息越少,分析判断专业化要求越高。(2)示踪剂的浓度、剂量。临床发现,专用FDG显像需要8~12mCi左右的18F-FDG。受体显像,其示踪剂-受体比在0.2~0.8之间体内显像最佳。过多或过少的示踪剂注入量影响受体结合、解离状态,从而影响对受体分布、功能等信息正确判读。同时对受体结合示踪剂的也有要求,其解离常数Kd亲和力最好在0.1~50nmo/L之间。亲和度过高则其局部浓聚只反映转运体或血流量而不反映受体结合蛋白能力,过低则本底高。(2)、示踪剂注射时间及扫描采集时间的影响。注射后不同时间显像示踪剂分布不同,是临床上延迟显像鉴别肿瘤的生物基础。由于核医学PET本质上的低信息量,必须保证图像本身计数达到规定水平。过短采集时间统计涨落大,会降低病灶与正常组织对比度,掩盖细节及微小的差别和变化。过长采集时间同样影响图像质量,并出现患者体位移动、示踪剂衰变等影响。(3)、示踪剂投药技术。血管外误注。由于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或偶然患者血管本身问题,造成大剂量示踪剂外漏至组织间隙,会产生伪影,感染图像。同时注入体内剂量减少,影响全身靶组织显影。外漏的示踪剂可能经过淋巴吸收,造成局部和该侧躯体-关节处淋巴结摄取,容易与转移淋巴结混淆。FDG易与血液成分结合,促见凝血,因而注射时尽量减少穿刺后回针芯,如果注射器回血过多,可能造成学凝块,注入体内后栓赛于肺内,形成单个或多个热灶,极易误诊为肺内病变。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www.chinanm.org.cn2、操作影响(1)、检查前准备。禁食4小时以上,检查前测血糖。因为血糖过高,会对肿瘤18F-FDG的摄取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表现为全身肌肉糖代谢普遍增高,肿瘤病灶的摄取会出现偏差,所测SUV值就时失去诊断意义,而且会造成对微小病变的漏诊。同时禁食也有利于减少消化道的非特异性摄取。解决方法:对于食了早餐的人,在药物衰减时间允许条件下,可以推迟其检查时间。测血糖增高者,可以嘱咐受检者多喝水多走动,也可以掉盐水,待血糖降低至允许范围再为其注射示踪剂。血糖很高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胰岛素输注方式降低血糖。图1、图2:同一个检查前吃了东西与空腹的图像对照:对比可见病灶的放射性摄取差异(图像上方为禁食状态成像)对于做颅脑肿瘤、癫痫及退行性病变的病人,尽量能做到视听封闭,视听封闭不良会使正常大脑皮质相应中枢区摄取增加,直接对图像的判读产生干扰。病人姿势不良、冷、热、疼痛可以出现身体相应部位的肌肉及软组织放射性分布改变。受检者检查前紧张、休息不好可以造成肌肉的高摄取,特别是一些特殊部位的小肌群,对相应部位分析判断造成干扰。例受检者说活过多,或者咀嚼,会造成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