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病原因待查:1.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本类疾病是一组遗传性肌肉变性病,其临床特征是进行性肌萎缩和无力,临床分为几种类型,其中以假性肌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最常见。本病为X连锁隐性遗传病,男性发病,女性为携带者,隐匿起病,多起病于3-5岁,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初起时双下肢无力,步态摇摆,易摔跤,上楼梯困难,查体见肌力、肌张力减低,近端无力为著,Gower征阳性,翼状状肩胛以及腓肠肌肥大等,实验室检查提示肌酶显著升高,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确诊本病需进行肌活检。本患儿16岁隐匿起病,以步态异常为主要表现,查体下肢肌力Ⅲ级弱,肌酶显著增高,且有肌萎缩明显但无家族史,无腓肠肌肥大,应考虑本病可能性,待入院后完善肌活检、基因检查协诊。2.多发性肌炎本病多与感染相关,表现为肌痛、发热、血沉增高、肌酶增高,多病情进展迅速,无家族史,病变累及广泛,波及肢体、躯干、颈部及咽部肌肉,肌活检示炎症细胞浸润。本患儿以走路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病程长,病前无明确感染史,发病时无发热,无明显肌痛,本病可能性不大。3.线粒体(脑)肌病本类疾病是一组由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所致的疾病,以骨骼肌受累为主称线粒体肌病,如同时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则称为线粒体脑肌病。本病肌肉无力以近端无力为主,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好转,有明显的不能耐受现象,部分患儿可有肌肉酸痛,颈部无力等,肌萎缩并不严重,少数患儿有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实验室检查见乳酸-丙酮酸刺激实验异常,肌活检光镜下可见RFF或伴有糖原、脂肪增多,确诊需进行线粒DNA检测。本患儿虽有肢体无力的表现,但无疲劳不耐受的表现,腱反射正常引出,本病可能性不大。必要时查血乳酸,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协诊。三、诊疗计划1.卧床休息,对症处理。2.完善相关检查:肌活检,血生化、心脏彩超、血氨、乳酸、串联质谱等。3.向家长交代病情,患儿目前考虑“肌病原因待查”明确病因尚需多项检查及肌活检。家长表示理解,同意配合治疗。4.请示上级医师指导治疗。(一)发热抽搐原因待查患儿以发热抽搐为主要表现入院,考虑以下疾病:1、高热惊厥:好发年龄为6个月至3岁,表现为发热上升期出现惊厥发作,多为大发作,持续时间短,一般24小时内仅发作一次,发作前后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1周后脑电图检查多无异常。本患儿有发热、抽搐、既往有高热惊厥病史,应考虑本病。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本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惊厥、昏迷、头痛、喷射性呕吐、谵妄等,有相应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脑膜刺激征和病理征可出现阳性,头颅影像学检查可协助诊断,脑脊液检查可确诊。本患儿有发热,惊厥,因此考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须做脑脊液检查和头颅影像学检查协助诊断并明确病原体。病因分析:①病毒性脑炎:全身中毒症状较轻,脑脊液外观多属清亮,白细胞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含量正常,蛋白质轻度升高或正常。做脑脊液检查协诊。②细菌性脑膜炎:急性或急遽起病,脑脊液检查外观浑浊,压力增高;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达(500-1000)×106/L以上,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含量显著降低,蛋白质显著增高,多>1g/L;脑脊液细菌培养和涂片可找到致病菌。脑脊液检查明确诊断。③结核性脑膜炎:多数呈亚急性起病,经2周左右出现脑膜刺激征,部分有结核接触史和其他部位结核灶;脑脊液外观呈毛玻璃样,细胞数多<50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含量减低,蛋白质增高,伴氯化物下降,抗酸染色找分枝杆菌和结核杆菌培养可确诊。本患儿起病急,无结核接触史,目前考虑可能性不大,做PPD试验,胸片、脑脊液检查进一步除外。④新型隐球菌性脑炎:常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以进行性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眼底常见视乳头水肿;脑脊液改变与结核性脑膜炎相似,墨汁染色可找见新型隐球菌,培养及乳胶凝集试验可呈阳性。本患儿起病急,无饲养禽类史,目前考虑可能性不大,待脑脊液结果进一步除外。3.癫痫:表现为长期反复无热抽搐,具有突发突止的特点,脑电图显示发作期棘波、棘慢波发放,抗癫痫药物控制有效,可有家族史。本患儿既往虽有抽搐病史,但每次均有发热无相关家族史,目前诊断依据不足,做脑电图检查,以协诊。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