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教会学讲义正文序言引言第一章:小组概念第二章破冰游戏第三章小组中的敬拜与赞美第四章小组祷告第五章领组技巧第六章小组查经第七章守望者第八章牧养组员第九章建立新组结论:对小组教会的评估和批判序言「小组教会」模式可以说是近年在世界各地教会之间的热门话题,许多教会取用,包括一些华人教会。有些取用小组教会模式的教会直接把西方发明的小组教会模式整套取过来用,有些把这模式“变通转化”运用,当中有一些教会成功,也有一些失败。这本讲义把小组教会的理念和应用交待得很清楚,特别是小组教会的活动形式和元素都交待好,让小组教会组长容易上手并且立刻可以运作。「小组教会学」原本是一个实践科目,因此这讲义也比较注重实践应用的讨论。在结论时,我们也借用另一本硕士论文的资料来批判小组教会的成功和失败之处。盼望神学生和传道人细心阅读,完成作业,并掌握好小组教会的事工,侍时机成熟,应用建立教会。引言在香港,教会更新运动机构于一九九四年的普查结论中指出说,「小组事工」将成为香港教会(相信也包括世界各地的华人教会)未来发展七大趋势之一。他们认为小组事工对教会的增长有1积极的影响,包括小组事工对崇拜人数的增长有正面及肯定的关系;小组布道方法显示与崇拜人数增长有正面关系及有举办组长训练的堂会与崇拜人数有正面及肯定的关系。再者,他们在报告中也指出小组事工的推行,能促进牧养的质素。他们也指出,因为会众在繁忙的生活中,因此一些信徒只能付出有限的时间来参加教会的聚会,因此小组可以作为一种把牧养范围收窄,而能提供有深度的相交生活。从上述香港教会普查所得,加上笔者两年来的观察,香港教会的牧养及关顾,因受小组运动的影响已踏进转型的路上。“转型”简单的说就是传统教会和福音派教会也渐渐的接受小组教会的观念,并且把过去的小组教会观念“变通转化”成为自己教会适用的形式。这样的小组教会事工是我们今天所需要关注的,就是顺应圣灵在教会中的工作,透过小组的事工去带领教会朝向更新的方向,叫“信徒皆祭司”的圣经真理更落实在肢体彼此服侍的关系上。现今小组教会模式已普遍地被教会接纳,一般传统教会虽未蜕变为小组教会,但其肢体相交的生活--团契模式也多分化为若干小组,以方便查经、联络及关顾;但成功与否,最关键及最缺乏的就是在这些小组内负责带领的组长(包括质与量)和适切性的小组材料(包括质与量)。综其原因,有时是教会甚少提供这方面的培训,加上培训组长的数据不足,以致小组组长质素良莠不齐。(在结论的批判中,我们会再详细指出小组组长和资料是小组教会事工的两个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元素)。此外,笔者的教会是一间看重礼仪及传统的教会,于多年前曾把团契划分为若干小组(约二十五个),而需大量受训组长,但组长所接受的训练只是一些传统技巧,有见及此,笔者盼能编写一分有关培训组长的指南,当中包括小组理论及一些领组技巧,务使受训组长能实践所学,也期盼能补足教会在这方面的不足。本文共分九章,先从圣经角度去认识小组至建立小组,然后才是探讨各种训练小组组长的材资,最后在结论时提出批判小组的讨论。本文内容如题目所示,它是一本关于“在小组教会中培训组长”的手册,故内容大部分只围绕培训范围及作参考之用;至于如何有效地将此内容所提说的培训及指引加以应用,是要配合教会所提供的组长训练工作坊始能达成。第一章:小组概念一.教会小组事工的圣经基础让我们先来肯定小组事工的圣经基础。21.从旧约中看小组事工旧约就有“小组”,它并不是现代的发明。当年摩西在旷野,曾作百万民众的审判官,一人承担所有的工作,相当辛苦。后来,他接受岳父叶忒罗的建议,设立十夫长、百夫长、千夫长,各自按才干接受任命。于是十夫长带十个人,百夫长也带十个人(十个十夫长),千夫长也带十个人(十个百夫长)(出18:13-27),这样,整个系统就显得较为明朗;由于人人隶属于某一个小组,所以参与事奉的人,只须承担一个小组的责任即可。此外,组内各人的困难,也可以马上得到解决,遇上极大的困难,也很容易按部上达。可见当时“小组”的形成,是出于人有限的能力、恩赐和时间,因此分工和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