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后皮肤护理进展孟晓燕(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200032)关键词:头颈部肿瘤;治疗;皮肤护理;进展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399(2009)03_0080.03恶性肿瘤患者中约有60%在其治疗的不同阶段需要接受放射治疗(放疗)¨1;而其中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放射性皮肤损伤,约有87%的放疗患者会出现皮肤反应旧1;尤其在头颈部肿瘤中常见。轻者出现轻微的皮肤红斑,有烧灼感、刺痛、瘙痒等不适,蕈者可能会出现湿性脱皮、溃疡等,需要中断放疗,严重影响患者的牛活质量及放疗疗效。现对头颈部肿瘤放疗后皮肤的护理综述如下。l放射性皮肤损伤1.1机制治疗性放射线必须穿过皮肤到达靶组织∞o;所以一定程度的损伤是可以接受的。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主要是DNA的损伤所致一J,DNA是关键靶。任何形式的辐射,被牛物物质吸收后都有可能与细胞的关键靶DNA直接发生作用,也可与细胞内的其他原子或分子(特别是水)相互作用,产生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可以扩散到足够远。达到并损伤关键靶DNA,这两种作用都启动一系列导致生物变化的事件,破坏包括皮肤在内的正常组织。1.2影响因素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除了与局部皮肤的解剖结构有关外,还与照射总剂量、分割剂量、总疗程时间、射线种类、外界气候条件及患者的自我保护等因素有关口j。为提高放疗时肿瘤摆位的准确性和重复性,目前普遍采用面罩固定。因此,皮肤表面量比不用面罩时增加。采用U型及头颈肩面罩最高叮提高皮肤鼍23%,全包面罩搭扣处最高可提高皮肤量40%。此外,放射性皮肤反应的个体差异也很大。1.3严重程度分级放射性皮肤损伤分早期、后期两种;早期皮损为红斑、水肿、色素沉着、于性脱皮和湿性脱皮等;后期皮损为表面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和皮下组织萎缩和纤维化。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分级标准M1:O级:无变化;1级:滤泡样暗色红斑、脱发、干性脱皮、出汗减少;2级:触痛性或鲜色红斑,片状湿性脱皮、中度水肿;3级:皮肤皱褶以外部位的融合的湿性脱皮、凹陷性水肿;4级:溃疡、出血、坏死。收稿日期:200902.12作者简介:盂晓燕(1973.),女,主管护师,大专,主要从事放疗科护理及管理。2护理进展皮肤护理的主要目的是减轻照射野的不适,保护皮肤完整,预防感染,避免疤痕形成。2.1放疗前预防性护理2。1.1加大宣教力度,做好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学的途径帮助人们学到保持或恢复健康的知识,自觉地培养关心健康的态度,形成健康的行为,从而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J。患者入院后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个性特征、身体状况、文化程度以及对健康教育的需求,评估患者的健康|’口J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宦教。根据患者不同的生理、心理、年龄、社会文化背景等制定出相应教育方法。采用护患单独交流、小组讨论、座谈会以及病友间互相宣传的形式进行教育。放疗前,应详细了解患者体质、皮肤情况、生活及穿着习惯,并向患者讲解放疗过程中皮肤会出现的反应,使患者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并配合护理工作。放疗后,应做好皮肤保护指导工作。应经常深入病房,了解患者放疗后的局部皮肤反应情况,并把有关的注意事项反复向患者交待清楚。2.I.2使用皮肤防护剂预防放疗皮肤反应从放疗第一天开始直到放疗结束,每日在照射前将皮肤防护剂涂擦放疗野皮肤。杨益群等№j报道,将143例接受放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预防性每日在照射前30rain使用3M无痛保护膜喷洒局部皮肤,直到放疗结束,对照组仅注意保持照射野皮肤清洁、干燥,不使用药物喷洒局部。结果观察组皮肤放射性损伤发生的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在损伤发生时间上,观察组也明显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M无痛保护膜提高了照射野皮肤对电离辐射的耐受程度,可减轻皮肤损伤程度。林光惠等¨o对其医院确诊为鼻咽癌并接受根治性放疗的患者用相似方法使用皮肤护理液(由芦荟提取精制而成,主要成分是纯芦荟胶、维生素E等。)也取得丫皮肤护理液能减轻鼻咽癌放疗野皮肤反应的结论。任浙平等一’报道,比亚芬可推迟鼻咽癌患者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发生。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