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外科名词解释VIP免费

外科名词解释_第1页
1/3
外科名词解释_第2页
2/3
外科名词解释_第3页
3/3
外科名词解释1.局部麻醉:是利用某些药物有选择性地暂时阻断神经末梢、神经纤维以及神经干的冲动传导,从而使其分布或支配的相应局部组织暂时丧失痛觉的一种麻醉方法。2.表面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滴、涂布或喷洒在黏膜表面,利用麻醉药的渗透作用,使其透过黏膜阻滞浅在的神经末梢而产生麻醉作用,称为表面麻醉。3.浸润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沿手术切口线皮下注射或深部分层注射,阻滞周围组织中的神经末梢而产生麻醉,称为局部浸润麻醉。4.传导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神经干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失去痛觉而产生麻醉作用,称为传导麻醉。5、硬膜外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硬膜外腔,阻滞脊神经的传导,使其所支配的区域失去痛觉而产生麻醉,称为硬膜外麻醉。6、全身麻醉:是利用某些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广泛的抑制作用,从而暂时地使机体的意识、感觉、反射和肌肉张力部分或全部丧失的麻醉方法。7、复合麻醉:联合采用几种麻醉剂所施行的麻醉,目的在于增强麻醉药的作用,减轻其毒性和副作用,扩大麻醉药的应用范围。(1)混合麻醉:同时注入两种或数种麻醉剂的混合物以达到麻醉的方法。(2)配合麻醉:在采用全身麻醉的同时配合应用局部麻醉的方法。(3)合并麻醉:间隔一定时间先后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剂的麻醉方法。通常前者为基础麻醉,即使动物达到全身浅麻醉状态;后者为维持麻醉,即使动物进入手术所需要的麻醉深度。8、单纯麻醉:单纯采用一种全身麻醉剂施行麻醉的方法。9、麻醉前给药:指在麻醉前先使用少量神经安定药、镇静药、镇痛药、肌松药、抗胆碱药等,以减少全麻药的用量及副作用,消除麻醉和手术中的不良反应,使麻醉过程平稳,提高麻醉的安全性。10、吸入性全身麻醉:是指气态或挥发性液态麻醉药物经呼吸道吸入,在肺泡中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继而到达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醉效应的方法。常用的吸入麻醉剂:主要是氟烷、甲氧氟烷、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等。11、非吸入性全身麻醉:指麻醉药不经吸入方式而进入体内并产生麻醉效应的方法。麻醉药的输入途径有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等。12、电针麻醉:在动物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穴位上,通上一定频率一定强度的脉冲电流,使畜体获得一定程度上的镇痛效应,而对生理干扰很少。13、激光麻醉(Lasinganaesthesia):也是在针刺麻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镇痛机理是应用激光照射动物浅在的外周神经径路,通过神经传导而引起全身性的镇痛作用。14、损伤:是由各种不同外界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机体组织器官产生解剖上的破坏或生理上的紊乱,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局部或全身反应的病理现象。15、创伤:是由锐性外力或强烈的钝性外力作用于机体组织或器官,使受伤部皮肤或黏膜出现伤口及深在组织与外界相通的机械性损伤。16、第一期愈合:是最为理想的愈合形式。特点是创缘、创壁对合整齐、无肉眼可见间隙,创内无异物及血凝块,组织破坏少,炎症反应轻微、创伤没有感染。17、第二期愈合:指创伤不具备第一期愈合的条件,或组织丧失第一期愈合的能力后所采取的愈合形式。特点是组织缺损大,创缘、创壁不整,创内有异物、血凝块、坏死组织及炎性产物,细菌感染,由创内增生多量肉芽组织填充创腔,然后形成疤痕组织而愈合。18、痂皮下愈合:是表皮损伤的愈合形式。血液或渗出的浆液逐渐干燥形成痂皮覆盖在伤面,由损伤边缘再生表皮而愈合。19、初期缝合:对受伤数小时的清洁创或经彻底外科处理后的新鲜污染创施行缝合,以保护创伤和促进第一期愈合。20、延期缝合:对超过12小时以上的创伤或污染严重的创伤,先用抗菌药物治疗3-5天,待无创伤感染(创内渗出液很少,并出现健康肉芽组织)后再施行缝合。21、肉芽创缝合:又叫二次缝合,适合于经适当外科处理后的肉芽创,以加速创伤愈合,减少疤痕形成。22、挫伤:钝性外力直接作用于机体引起组织的非开放性损伤。23、血肿:钝性外力所致挫伤同时,造成皮下血管破裂,溢出的血液分离周围组织形成充满血液的腔洞。24、淋巴外渗:钝性外力斜方向作用于体表,造成皮下结缔组织内的淋巴管断裂,致使淋巴液聚积于组织内...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外科名词解释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