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一节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课时跟踪训练中图版必修1(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读图,完成1~2题。()1.图示地区主要属于()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在印度洋的西侧应为非洲东部,再加上维多利亚湖、5898米的高山和赤道位置,就能准确定位本区是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因此,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答案:B2.导致该地区气候类型与同纬度主导气候类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太阳辐射B.洋流C.地形D.大气环流解析:一般赤道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但本区由于地处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对流不旺盛,所以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是热带草原气候。答案:C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与交通条件改善,我国居民避寒旅行逐渐增多。根据气象部门划分冷、暖、热的标准,取1月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的地区为我国居民适宜避寒区。读图回答3~4题。3.适合我国北方居民到图中适宜避寒区旅行观光的是()A.新加坡城市花园景观B.巴西高原热带草原景观C.成都平原的都江堰D.西双版纳热带风光4.图中适宜避寒区甲处的纬度位置低于乙处的最主要原因是()A.甲处受更严寒的冬季风影响B.乙处受更暖湿的夏季风影响C.甲处太阳辐射较弱D.乙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更显著解析:我国北方居民的避寒地选择,要注意距离、方便可行等因素。甲位于我国东南部,冬季受强大的冬季风影响,而使其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答案:3.D4.A“”读世界上某种气候类型的局部分布地区示意图,回答5~6题。5.该种气候的分布地区中,①地区的最高纬度分布较低(低于35°S),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海陆位置B.纬度位置C.地形D.洋流6.②地区最热月均温约为24℃~28℃,③地区西海岸最热月均温约为16℃~21℃,产生这种气温差别的最主要原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洋流D.地形解析:①地区南部为海洋;②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而气温较高,③地区西海岸受秘鲁寒流影响而温度偏低。答案:5.A6.C“”读甲乙两地冬夏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回答7~8题。7.图中表示海洋性气候夏季气温日变化曲线的是()A.①B.②C.③D.④8.形成同一地区冬夏气温日较差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B.冬夏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差异C.降水的季节变化D.昼长的季节变化解析:气温日较差变化规律是:大陆性气候大于海洋性气候。图中甲地日较差小于乙地,则甲地气候的海洋性大于乙地。夏季气温高于冬季气温,①②两曲线中,②地气温高故②表示海洋性气候夏季气温日变化曲线。任何地区夏季正午太阳高度都要大于冬季,而落于地平线时太阳高度都为零,则夏季太阳高度日变化要大于冬季,故冬夏气温日较差不同。答案:7.B8.B“下图为日本1”月气温、降水分布图,读图回答9~11题。9.图例①②③的数值关系是()A.①<②<③B.①>②>③C.①<②>③D.不能确定解析:冬季,西北季风越过日本海,增湿作用明显,然后受地形抬升导致降水由西向东递减。答案:B10.关于日本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属温带季风气候②降水高度集中在夏季③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④年降水量太平洋沿岸多于日本海沿岸[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日本四面环海,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太平洋沿岸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答案:C11.影响甲海域等温线弯曲的因素是()A.太阳辐射、海陆位置B.大气环流、洋流C.海陆位置、洋流D.太阳辐射、洋流解析:受暖流影响,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受海陆分布影响,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答案:C12.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途径有(①释放废热②改变大气成分③植树造林④水利工程建设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③解析:释放废热、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性质等途径影响气候;植树造林可以涵养水源、释放氧气、增加大气湿度等,调节局部气候;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比如三峡大坝的建设,可起到调节库区气候的作用。答案:A二、综合题(共40分)13.读下图回答问题。(18分)[(1)图中①地是撒哈拉沙漠地区,自然景观为热带荒漠,②地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景观为亚热带常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