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精神与物质丰富程度将人分为4个象限的生活形态——摘自毛凌云《在财富中修行》一书中创造结果与拿到成果:当谈论到结果,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人类到底要什么样的结果,到底在追求什么?在这个二元论的世界中,有男就有女,有阴就有阳,有黑就有白,有好就有坏,有善就有恶,诸如此类。就人类的需求来说,我想也可以用两个方面来概括,那就是精神富有与物质繁荣,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说到,商业是提供给人类物质上的繁荣,而宗教则是供给人类精神上的富有与和谐。如果我们用一个比较具象的文字来形容精神那就是“爱”,而在物质层面上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钱”,我不知道你阅读到这里,是否会有同感。至少在身为人的这一段旅程中,我们都希望在这两者之间求取均衡发展,同时去发现生命存在的意义,就像老子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依照人在精神与物质丰富的程度,我们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四个象限的生活形态。第一类是贫中之贫,就是说在精神和物质方面都是极度匮乏的人,他们可能是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沿街乞讨者,被家庭或是社会遗弃者等社会的弱势群体。虽然,他们属于这一类可怜的群体,付出关爱与援助依然是你我可以为他们做的事情。如果,你不小心正在经历物质与精神都比较匮乏的状态,请你多多练习给予,多感恩自己现在所拥有的点点滴滴,并能够照料好自己的健康,随时赋予周围更高更多的价值。另外,请你在给予与奉献的时候,必须使自己心甘情愿,不是为了求取名利,也不是为了偿还什么业力,是你愿意选择了活在“富足”中。其实一个人需要三件东西就足以生存了:空气,水,食物,记得我当年睡在公园的椅子上,我没有选择过多的抱怨,反而让我在绝境中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反省,同时也依靠上述三样大自然的馈赠而得以生活下去,这些难道不应该是我们要感恩与珍惜的事物?另外,在我们的《财富能量》课程中也会定期地邀请一些这部分的人士来参与学习,他们不仅仅需要一些钱财或是食物,最重要的是需要在精神上的给予援助与支持,这么做一来算是我们向他们付出一些关爱,二来也算我们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第二类是富中之贫,是指精神极度匮乏,但物质却很丰富的一群人,他们中有许多人可能是财富的暴发户。在精神还没有得到大幅度提升的时候,就集聚到了大量的财富,接下来他们有可能会跌入一种“财富自我毁坏”的怪圈中。因为在多数人的潜意识层面中,他们还没有做好完全接受富足人生的准备,总觉得自己不配拥有或者是糟糕的。最后的结局,金钱只是从他们手上过了一下而已,仅仅留下了一些美好的回忆,他们仅仅是曾经拥有过罢了。对于这类可惜的群体,我们无须对他们嗤之以鼻或是拍手称快,借此机会反而可以来修炼自己,使你的内在财富与外在财富相匹配,更好地善用你的财富能量,不妨你现在就可以按照BE→DO→HAVE公式去重新规划你的人生。第三类是富中之富,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有机会使自己成为精神和物质上都富有的人。但大多数人还是无法做到“视金钱为粪土”,也不可能现实到“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状态,基本上你我是游离在这两种生活状态之外的一个族群。所以,在精神与物质之间建立起和谐发展的关系,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一种可能性选择,回想一下,从子贡、范蠡、比尔·盖茨、巴菲特、邓普登爵士等人的身上,你是否可以获得一些启示呢?在这个时代,如果你光有钱,只知道赚钱,用金钱来武装自己,人们会说你很“俗”。同样,你只知道谈古论今,宣扬理想用知识来装点着自己的门面,却没有办法让自己的物质层面丰富一点,人们或许会说你很“酸”。没有钱的时候,我们总渴望赚到更多的钱,希望有一天点餐时只看餐单的左面,而不用去看价格,体验到一种“富”的感觉。拥有了比较富裕的物质生活之后,你也希望自己内在拥有一种品味与内涵,看起来有点像儒商、道商、佛商、贵族等等,其中任意一个看上去有品位的某个身份,使自己显示一些“贵”气来,这样可以与某些社会上穷得只剩钱的“俗商”区分开来。“富中之富”这个象限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可以获取的一种平衡的生活方式,你我可以不用选择,用“仇富”的心态去过日子,活在自我清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