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场电场强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要通过电场发生,知道电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2)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和含义,会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进行有关的计算;(3)知道电场强度是矢量,知道电场强度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4)能根据库仑定律和电场强度的定义推导点电荷场强的计算式,并能进行有关的计算(5)知道电场的叠加原理,并能应用这个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1)通过电场强度的建立过程,体会间接研究法、控制变量法、比值定义法等重要的研究方法;(2)通过学习电场强度的计算和场强的叠加,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场的概念的学习,提高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层次;(2)从电场强度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物理学的简洁之关和应用之美;(3)培养参与讨论,积极探究的物理学基本素养。【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电场、电场强度概念的建立过程。2、教学难点:电场、电场强度概念的理解和场强的叠加。3、重点难点突破方法:演示实验、自主研究与理论分析相接合。【教学方法】实验分析法、引导发现法、设疑探究法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欣赏大卫的魔术表演:手不接触就让小纸团运动起来揭秘:通过一根透明的绳子提出:现实中有没有不通过实物接触就可以发生的相互作用呢?2、老师表演另外两个魔术:魔术1:手指不接触就可以带动小物体转动。揭秘:小物体是包有纸的小磁针,手里藏有小磁铁,它们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的。提出:磁场是一种看不见的物质。魔术2:拿在手中的“菊花”自动开放。揭秘:让站在橡胶垫上的人体带电,使手中的丝线因带同种电荷而排斥。提出:散开的花瓣也没有接触,是通过什么发生相互作用的呢?——电场。这堂课我2们就来认识电场、研究电场。(二)新课教学§13.2电场电场强度电场(Electriefield)1、历史简介最初,大部分物理学家认为,静电力不通过任何介质就立即发生作用,并被称为“超距作用”。19世纪3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提出了“场”的模型,“场”的模型从基本概念上突破了经典力学的框架,为建立近代物理开创了新的起点。2、对电场的认识实验:让泡泡球靠近起电机的金属球,小球先被吸引,接触带电后又被排斥开。设问:金属球周围看起来什么也没有,为什么能让小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呢?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1)电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电场力(Electriefieldforce)。(2)电场的物质性:①电场能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说明它是客观存在的物质;②电场不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实体物质,而是一种特殊的物质;③重力、磁力、电场力等非接触力都是通过场这种特殊的物质产生的。(3)研究电场的方法:通过放入电场中的电荷的受力来研究,这是物理学中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间接研究法。电场强度(Electriefieldstrength)1、建立模型场源电荷——产生电场的电荷(范氏起电机的金属球):试探电荷——研究电场的电荷(带电泡泡球)。为了不影响原电场,并能对电场中的各点进行细致的研究,要求试探电荷的电荷量足够小,体积足够小,试探电荷是一种理想化模型。2、演示实验把试探电荷放入电场中,发现不同位置处丝线的偏转角度或方向不同,说明不同位置处受力的大小或方向不同。总结:同一个试探电荷所受电场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同,反映了电场有强弱利方向。那么我们该如何描述电场的强弱呢?3画出两点A、B的F-q图项目试探电荷电何量电场力A点(距O点2r处)QF2q3q4qB点(距O点2r处)q2q3q4q猜想1:用电场力来描述电场的强弱。3、实验探究实验目的:电场的强弱与试探电荷所受电场力的关系。实验器材:范氏起电机的金属球(作为场源电荷),铁架台,用丝线悬挂的带细铜环的泡泡球(作为试探电荷),丝绸和玻璃棒(改变试探电荷的电荷量)。编号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分析⑴同一试探电荷放入电场中不同点,观察细线的偏转情况离场源越近,偏转越大,说明受力越大可以用电场力描述电场的强弱(2)不同试探电荷放入电场中同一点,观察细线的偏转情况电荷量越多,偏转越大,说明受力越大不能用电场力描述电场的强弱实验方案由学生分小组设计,老师演示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