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根据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可将其发生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致敏阶段、激发阶段和效应阶段(一)致敏阶段指变应原初次进入过敏体质的机体,刺激其产生特异性IgE类抗体。IgE以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Fc受体结合,使之致敏的阶段。在此阶段形成的结合有IgE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称为致敏细胞,含有致敏细胞的机体则处于致敏状态,此状态一般可持续数月、数年或更长时间。b5E2RGbCAP(二)激发阶段指相同的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细胞上的IgE特异性结使之脱颗粒,释放和合成活性介质的阶段。一般只有多价变应原与致敏细胞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IgE分子结合,使细胞表面的IgE受体(FcεR1)发生交联,进而引起细胞内一系列活化反应,导致细胞脱颗粒,释放颗粒内储备介质如组胺、激肽原酶等,并能新合成一些活性介质如白三烯、前列腺素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除此而外,过敏毒素(C3a、C5a)、蜂毒、蛇毒、抗IgE抗体以及吗啡、可待因等也可直接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p1EanqFDPw(三)效应阶段指活性介质与效应器官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局部或全身病理变化的阶段。Ⅰ型超敏反应引起的病理变化可分为早期相反应和晚期相反应两种类型。早期相反应发生于接触变应原后数秒钟内,可持续数小时,主要由组织胺引起;晚期相反应一般发生在与变应原接触后6~12小时内,可持续数天,主要由LTs和PGD2所致,PAF及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的活性介质也起一定作用DXDiTa9E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