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L型细菌: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包括原生质体和原生质球2.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性状3.异染颗粒:胞质颗粒的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由于着色较深,光镜下明显不同于菌体的其他部位,故称异染颗粒,可用于细菌鉴定4.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繁殖体和芽孢5.溶原性转换: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6.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黏膜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侵袭力包括荚膜,黏附素和侵袭性物质等.7.LPS:即脂多糖,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的特殊结构,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8.热原质:或称致热原,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能够产生热原质的大多是革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9.内毒素:为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在菌体崩解时释放出来,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10.外毒素:是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为蛋白质,具有A,B两个亚单位,可脱毒成为类毒素,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三种11.类毒素:是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而仍保持其抗原性的一种生物制剂.12.菌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但在血液中不繁殖,只通过血液循环途径到达特定部位进行繁殖而致病.13.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引起全身中毒症状。14.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液中,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现象,如高热,皮肤和黏膜瘀斑,肝脾肿大等.鼠疫耶尔森菌和炭疽芽孢杆菌等可引起败血症.15.脓毒血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和肾脓肿.16.带菌者:有些健康人携带有某种致病菌但不产生临床症状,也有些传染病患者恢复后在一段时间内仍继续排菌.17.多重耐药性:MDR细菌同时对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结构不同的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18.交叉耐药:细菌对某一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后,同时对另一作用机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也产生耐药性的现象。19.二重感染:抗菌药物治疗原感染性疾病或预防某些微生物感染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新的感染,是一种菌群失调症20.带菌状态:经过显性或隐性感染后,致病菌未及时清除,与机体免疫力形成平衡的状态。21.细菌生物被膜:是细菌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一种群体性保护生存状态,可以抵抗抗菌药物的渗入和机体免疫物质的杀伤。22.条件致病菌:在一定条件下正常菌群或非致病菌引起机体的感染23.巴氏消毒法:用较低的温度杀灭液体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以保持物品中所需的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的消毒方法(61.1-62.8°C30min或71.7°C15-30s,主要用于牛乳消毒和酒类)。24.核衣壳:由核心和衣壳组成,是病毒体的基本结构。25.血凝素(HA):病毒体包膜上的一种刺突。单体血凝素呈三棱柱状,为糖蛋白,其抗原结构易发生改变,是甲型流感病毒分亚型的主要依据。26.顿挫感染:病毒进入细胞后,如细胞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所需要的酶、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就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者虽合成部分或合成全部病毒成分,但不能组装和释放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27.缺陷病毒:指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者因某一基因位点改变,不能进行正常增殖,复制不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病毒颗粒。28.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29.亚病毒:自然界中还存在一类比病毒更小,结构更简单的微生物,包括类病毒、卫星病毒和朊粒,是一些非寻常病毒的致病因子。30.致细胞病变作用(CPE):将病毒接种在培养细胞上,孵育1-3天后,可见到细胞肿胀、变圆、聚集、融合、裂解、坏死,并从瓶壁脱落等现象。31.包涵体: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光镜下可看到不同于正常细胞结构、染色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32.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