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创新演练大冲关岳麓版选修1(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有人说,明治维新是自身条件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其中“外部因素”指(A.中下级武士破产B.西南大名强大C.民族危机加剧D.倒幕派的形成解析:注意题干问的是“外部因素”,而A、B、D三项都是内部因素。答案:C2.“武士们衣饰讲究,酒食丰厚,居住华丽之后,手中的财产就愈来愈少。尤其是身心因而衰弱,忠诚也日益减退。一些武士染上了商人习气,不知仁义廉耻为何物……”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身份制度的废除C.文明开化的推行D.土地所有制的变革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了武士生活状况恶化,且“染上了商人习气”,这无疑是受到19世纪中期日本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出现的社会现象。题干B、C、D三项都是在明治维新过程中推行的措施。故符合题意的选项为A项。答案:A3.日本名人久坂玄瑞对“尊王攘夷”曾这样说:“诸侯终不足恃,公卿亦不足侍……除草莽志士纠合举义之外,别无他策。”“草莽志士”主要是指()A.广大农民B.中下级武士C.新兴地主D.高利贷者解析:分析材料可了解到,“草莽志士”指倒幕派,根据所学,倒幕派的主力是中下级武士。答案:B4.(·上海高考)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对土地所有制的处置方式不一,有的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有的废除土地私有制。以下分别对应这两种方式的是()A.圈地运动/明治维新B.明治维新/十月革命C.十月革命/1861年改革D.1861年改革/圈地运动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比较能力。圈地运动用暴力手段夺取农民土地的过程;明治维新在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十月革命中颁布的《土地法令》规定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次给农民使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规定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即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故选B项。答案:B5.“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明治政府采取了()A.废藩置县,取消对下层人民的限制B.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C.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D.大力推行“文明开化”政策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由题干材料中可推知“国之强弱”最终取决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故在其思想指导下,明治政府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即“殖产兴业”。答案:C6.日本的福津谕吉强调说:“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及学问为急务。”在此思想指导下,日本明治政府推行了()A.“殖产兴业”政策B.废除了旧体制C.“文明开化”政策D.进行军事改革解析:材料中心思想,求学问为国之最急,故有“文明开化”之策。答案:C7.观察右边的漫画,它反映了日本明治政府()A.积极推行学校教育B.大力宣扬军国主义C.钳制自由民权舆论D.允许国民集会结社解析:漫画中,一群知识分子被捂住嘴巴,意在讽刺明治政府钳制自由民权舆论。答案:C8.明治维新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都是为实现近代化而进行的改革,措施大同小异,其中“小异”应是()A.制定宪法B.创办近代工厂[C.改革传统教育D.加强中央集权解析:阿里改革没有制定宪法,阿里改革是维护的封建制度。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9题10分,10题8分,共18分)9.(·江苏高考)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材料二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