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思想及其时代意义【摘要】社会保障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步发展和调节财富分配的基本制度安排。马克思恩格斯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切入,批判资本主义给社会带来贫困、伤残和失业等问题,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实质具有欺骗性。同时为未来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做出科学预测与设计,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思想。新时代,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在社会保障层面上表现为期盼更公平的教育、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更切实的社会保障。重温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保障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保障;理论;实践价值正如生存权是人类基本的政治权利,生存是个人生活的首要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直接使用“社会保障”这个概念,他们从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社会再生产和再分配的角度,阐述了社会保障理论,也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当代,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进行梳理和挖掘,不仅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审视社保,对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年代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大规模的工厂取代了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恩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和深入的社会革命,形成了自身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观点。工业革命及其带来的机器大生产是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工人阶级意识觉醒和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其产生的阶级条件,而社会保障制度是机器大生产、社会生产平稳运行以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客观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剖析资本第1页共9页主义经济、政治的同时,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探究。(一)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阶级矛盾的必然产物。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带来的先进生产力的蔓延,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飞跃发展,同时也催生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在生产中投入大量的机器,导致小作坊式的生产逐渐转化为社会化的大生产。社会化大生产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工人依旧生活在水火之中。“由于工业循环的周期变换,不停地在复苏、繁荣、衰退、萧条间往复,使工人不能处于一个稳定的就业状态,从而生活也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1]在机器化大生产的环境下,劳动者劳动强度增加,失业威胁增多,疾病治疗等问题,加剧了雇佣工人面临的风险。雇佣工人强烈要求保护自己的权益,从而推动了社会保障立法的出现。可见,资本主义社会保障的出现,并非资产阶级善心的赐予,而是劳动者斗争的产物。“一般来说,社会改革永远也不会以强者的软弱为前提,它们应当是而且也将是弱者的强大所引起的”。[2]伴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同时诞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工人阶级与资本形成依附关系,他们创造了社会财富,然后社会财富被资产阶级这一小群体占据,自己的生活却愈加贫困。绝大多数工人的居住面积狭小、环境恶劣、衣物粮食缺少,在基本生活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工人阶级还要承受劳动时间延长、劳动强度增大的压力,甚至很多工人面临死亡和残疾的威胁,得不到良好医疗条件的救治和其他社会福利。可变资本相对降低引发的工人工资减少,恶性商业竞争导致的收入不稳定,生活愈加悲惨,罢工运动此起彼伏。为了维护资产阶级自身的统治,保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资产阶级采取失业救济、孤寡伤残救济等措施来保证最低的社会保障。尽管工人的工资高了一点,厂房工作条件安全度提高,劳动环境、住房条件改善一些,卫生状况好一些,无非还是资本家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或手段,是为了维持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占据的优势。正如马克思所提到的那样,“只要资本的力量还薄弱,它本身就还要在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