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茉莉》教学反思《爱如茉莉》是小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是一篇弥漫着淡淡香气的散文,以生动传情的笔触,描写了父母之间互相关爱,有如茉莉一样洁白纯净,芳香宜人,抒发了对这种感情的赞美之情。设计本课教案时,我抓住“爱”这个字眼,让学生在感受词语温度中体会这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在寻找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到人物内心那至深至爱的情意,从而理解“爱如茉莉”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对茉莉的了解,揭示课题。然后初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大体的了解。通过分角色朗读1-5自然段中的母女对话,通过品读女儿咽下去的话来感受女儿的心理,孩子们很多都指出这句反问句的意思是:“这不是爱!”并观察茉莉花图片,感受茉莉花的特点,从而理解“平淡无奇”。在课堂上,同学们的积极性较高。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合作探究课文6-18段,在细节当中体会父母深深的爱。在感受“爱”这个环节中,我侧重于让学生充分地读6-16节,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受。“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是课标一再提出的要求,我鼓励学生真实地谈谈自己为何而感动。并且及时抓住课堂上学生有闪光点的回答进行点拨、渲染和深化。我想,语文的课堂应从“一言堂”变为“众言堂”。我们不应机械化地拉着学生围绕我们事先安排好的教学设计跑,而应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通过学生自由读、分角色朗读、齐读、配乐诵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爱的细节与真谛。《月光启蒙》教学反思《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学期新编入的一篇课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煤矿诗人”、民间文学作家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改编的,文章语言朴素,情真意切。我在教学《爱如茉莉》时,就想起了朱光潜先生这样一段话:“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人而论,他所感到的欢喜和愁苦也许比常人所感到的更加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诗人而论,热烈的欢喜或热烈的愁苦经过诗表现出来以后,都好比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是一味醇朴。”《月光启蒙》亦是如此,要想引领学生走进这淳朴的文本意境中,感受到作者历久经年蕴藏的情感也非易事。因此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背景资料,知道文章的原名叫《月光母亲》,但是选入课文后题目改成了《月光启蒙》,并且编者在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我想编者有意在指引教师教学中的方向和重点,就是要落在“启蒙”身上。编者还将原文中最感人的章节删去,(就是我后面补充读的那一段)留下大段篇幅的歌谣、童谣,我想这与启蒙必定有很深的联系,而且将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了这些了解,我基本上明确了这节课的教学方向:在教学设计中,我以母亲吟唱的歌谣为主线,帮助学生从歌谣内容、从自身和作者的感受、等不同角度去领会母亲的启蒙。由于受表现形式的限制,学生对歌谣的自由阅读也往往处在欲深入而不能的状态,因此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是想体现出一定层次的:(一)读歌谣,感受内容美。(二)听歌谣,体会音韵美。(三)品歌谣,领悟母爱美。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使学生对“母亲用歌谣把对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句话的理解水到渠成,从而对月光启蒙这个题目也有了一个从意象到具象、从肤浅到深入的认识。后面讲故事、唱童谣和猜谜语,我采取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感悟的教学方式,因为有了前面的认知和情感辅垫学生有足够的能力,也有强烈的愿望自主去学习,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该把这个展示的舞台留给学生,当然教师必要的引导还是不能少的。像对句子“母亲像一尊玉石雕像”的追问和点拨,还有在唱童谣部分,让学生自由去读文中的三首童谣,想想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去读?再由此想到小时熟悉的童谣。由熟悉的童谣感受到童谣带给自己的快乐,想到母亲带给作者的启蒙,这既是对文本本身的迁移,又是对自己情感的迁移,教学点化和润泽了学生的情感,使得课堂绽放出朝气蓬勃的活力。其次,我在本节课补充了一些相关资料,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