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弃甲曳()兵3.鸡豚()狗彘()之畜()5.无()失其时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二、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1.河内凶.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5.弃甲曳.兵而走.7.数.罟.不入洿.池9.申.之以孝悌之义11.勿夺.其时13.请.以战喻三、词类活用1.然而不王.者3.树.之以桑5.填然鼓.之7.谨.庠序之教2.涂()有饿piao()4.数()罟()不入wu()池6.谨庠()序之教8.申之以孝ti()之义2.鱼鳖不可胜.食也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6.邻国之民不加.少8.谨庠.序.之教10.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12.七十者可.以.食肉矣14.然.而.不王者2.七十者衣.帛食肉4.王无罪.岁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作业检测案学习任务:1.熟读课文及注释,掌握重点词语意思,理解全文内容;2.能够理清孟子的论述层次,并体会其高超的论辩艺术;3.能准确翻译重点句子;4.能准确背诵并默写全文;作业检测:任务一:已经认真观看《寡人之于国也》网课的同学,重点词语的意思你掌握了吗,让我们检测一下。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请注明。任务二:细读文本,理清孟子的论述层次,体会其高超的论辩艺术。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2.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3.孟子是怎样解答梁惠王的疑惑的?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4.孟子认为“民之加多”,就要施仁政,行王道,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5.孟子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论辩效果?你能说说孟子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吗?任务三:请大家认真翻译下列句子【判断句】1、是亦走也2、非我也,岁也;非我也,兵也。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4、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1)申之以孝悌之义(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宾语前置句:(1)未之有也(2)鸡豚狗彘之畜【固定句式】(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任务四:理解性默写,请认真审题并作答。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梁惠王的疑问是:,?2•孟子告诉梁惠王当君王实行王道仁政的保民教民之后必然会出现: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找出孟子实行“王道”或者说“仁政”的七种措施的句子:初步措施:①,。(农业不违农时方面的);②,(渔业方面的):③,(林业方面的);根本措施:④,,。(纺织方面的);⑤,,。(牧业方面的);⑥,,,。(农业生产粮食方面的);⑦,,。(兴办教育)。前面的1――6是属于从保民角度提出了六条措施,7是属于从教民角度提出了一条措施。4.在《寡人之于国也》说明君王的态度用了对比的说理方法的语句:“”与“”的对比强调要施仁政。5.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实质相同的流传至今的成语为:。五、拓展延伸:翻译文段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注释: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②东败于齐,长子死焉:指前343年马陵之战,齐威王派田忌、孙膑率军队救韩伐魏,大败魏军于马陵。魏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④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魏国失去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