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九上《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张言伟)教学目的一、理解课文阐述的“敬业”与“乐业”的道理,培养敬业爱岗、立足本职多作贡献的精神。二、掌握文章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三、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本文论证结构的方式。教学设想一、课文论据丰富多样,分析讲解时多用启发式、点拨式,将论据进行分类归纳。二、本课口语化特点十分明显,演讲话题也切合学生实际,建议要求学生根据所给观点组织论证,同时有意识地运用例证法或引证法来增强说服力。教学要求一、要研究中心论点和几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体会课文为什么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二、认真体会本文作者积累材料,严格筛选材料的功夫,从而强化平日注意积累材料的意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议论文的能力。教学方法一、讲读之前,安排课内予习,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二、讲读课以探讨、解决问题为主,读读、议议,即注意“双基”的落实,又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三、练习设计重在学以致用,有助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第一课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课文,思考问题,初步读懂文章。一、解题,导入新课(教师着重介绍以下几点)《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该校1918年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校址在上海陆家浜。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训练,强调教育与社会联系,有优良的传统和校风。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要求1.把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做上记号;2.试把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3.课文中多处引用《论语》《礼记》《老子》《庄子》等古代典籍的论述。逐一抄录这些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三、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1.先请学生讲一讲自己归纳的段落大意,然后发动学生评议。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1)这是一篇讲演稿,是梁启超先生在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但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今天立足本职多作贡献,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还是大有帮助的。(2)总结议论文文体知识。(3)介绍演讲的基本知识。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这里讲的是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演讲尤为重要。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4)具体说,全文共9段:第1段,对题目作简单解释,然后提出中心论点。第2段,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第3段,从反面论述,说明无业的害处。第4段,说明有业的重要,这是从反面论述。第5段,作者具体论述有业之必要。第6段,开门见山提出第二分论点“要敬业”。第7段,以设问方式把“要敬业”的论述引向深入。第8段,论述“要乐业”。第9段,归结全文。以上9段使文章构成三大部分:第1段是一部分,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部分是2~8段,论证中心论点;第三部分是第9段,归结全文。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敬业与乐业》第二课时讲读课:根据课后练习二、三题的要求,分析文章的观点和材料是如何统一的。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本文的论证结构。总结文章为证明论点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一、粗读全文,然后提问1.根据课后“练习二”的要求,理解本文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之间的关系。2.根据课后“练习三”的要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