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讲学稿[教学目标]:1、积累理解“温故而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失于人”等词语。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3、理解并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4、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成熟处世的思想修养。5、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多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的内容[学习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课前准备一、文学常识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孔子及《论语》,写在下面。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焚书坑儒导致),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传不习乎()是知也()三省()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弘毅()()凋也()其恕乎()三、看注释,查工具书,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3、温故而知新。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士不可以不弘毅。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尝试着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把你不清楚词义的词语、不理解句意的句子都写在下面。[学法指导]:古文翻译是指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古文翻译的过程是全面运用和加深理解文言语法、词汇等知识的过程,所以翻译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1、留“留”,就是保留。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如:①余常于土墙凹凸处。②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原文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2、“删”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3、“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例如:徐喷以烟。译文:慢慢用烟来喷(他们)。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例如:徐喷以烟。译文:慢慢用烟来喷(他们)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五、十则论语有谈求知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的,有谈修身做人的,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