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导学案供课题组班级使用一律使用铅笔答题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季节?主人公是男是女?如何涉江?怎样理解芙蓉、兰泽、芳草?主人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表达出什么情感?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揣摩主人公的神情、心理、情感。也设想一下被思念的人此刻的神情、心理、情感。结合一、二两个句子思考用了哪种具体的抒情方法?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再现还顾时的动作、表情、心情,揣摩一下为什么还顾?怎样理解“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最后2句在全诗中有什么地位?怎样理解?探究:全诗是女子思念男子,还是男子思念女子?短歌行一、时代背景:东汉时期中国人口的峰值曾达到6000万,但在三国末年就只剩下3000万。战争、疾疫、迫害使得非正常死亡大规模出现,在曹操的诗歌《蒿里行》中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怖景象。在这样的时代,越聪明、越敏锐的人越容易感觉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从而形成文字上的悲剧性基调。在这样的乱世中,对待人生的态度有这么几种:不以生死为念,超越生死、顺应自然,以陶渊明为代表;增加生命的长度,求仙吃药,以服用五石散的何晏为代表;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饮酒行乐,以刘伶为代表;提高生命的质量,建功立业,以曹操为代表。二、信息筛选:全诗可分四层:前八句为第一层,------------------;次八句为第二层,-------------;再次八句为第三层,-----------:最后八句为第四层,--------------------------(从下面选项中选择正确的分别填入上面横线处)1、诗人慨叹人生有限,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2、写贤才择主和自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大业的宏伟怀抱3、写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士到来,畅叙情谊4、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或者把每四句列为一章,共八章,分别概括大意:(写在草稿纸上)三、分析鉴赏、合作探究l.提问: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2.提问: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3、讨论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1归园田居字词解析少:指少年时代。通:适应、迎合。俗:世俗。韵:本性、气质。性本爱丘山: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性,天性、本性。尘网:尘世的罗网,这里指仕途。一去三十年:这里的“三十年”是夸大的说法。有人疑为“十三年”,因诗人自太元十八年(393)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405)辞彭泽县令,是十三个年头。羁鸟:笼中鸟。池鱼:池中鱼。故渊:鱼原来生活的水潭。守拙归园田:守住自己的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守拙,守住愚拙,这里是谦虚的说法。暖暖(ai):昏暗,模糊。依依:轻柔而缓慢地飘升。墟里:村落。户庭:门庭。尘杂:世俗的杂事。虚室:空室。余闲:闲暇。樊笼:比喻官场生活。自然:指田园生活,又指自然的本性。信息筛选“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合作探究一、“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答案。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探讨“从哪里返回”这个问题。(l)“尘网”“樊笼”比喻什么?(2)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探讨“为什么要返回”这个问题。(1)那么,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2(2)哪一句是点题句?(3)归西圈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3.探讨“回到哪里去”这个问题。(1)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2)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能力提升请学生自由阅读全文,按照顺序解读全诗内容。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淡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3.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树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4.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5.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规律总结学生讨论并归纳写景的特点。明确:①诗中的景物普通:草屋、榆柳、鸡鸣、狗吠等。②层次分明: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