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思维的翅膀——拓展中学语文教学的思维空间之我见内容摘要】本文首先谈了思维及种类,接着谈到了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重要性和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途径:一、以趣激思,二、质疑激思,三、以情激思,四、对比激思,五、拓展激思。我认为,通过这些途径,教学和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有效地拓展。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的种类繁多,其中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思维方式,其特点是思维过程无一定指向,在头脑里呈散发型,是从多方向多角度进行思考,并从多方面探求不同见解不同结论的思维,其目的是为求得对问题更正确、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发散思维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主导部分,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的思维活动以较大的范围,有利于学生发挥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客观、本质地看问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和创新思维能力,应该明确发散思维并非想入非非的自由联想。语文教学中引起联想的前提是对语言材料的形式化知觉。知觉的不同水平决定联想的广度和深度。因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认读、理解和鉴赏是进行发散思维的前提。阅读一篇课文,首先要求理解其内容,理解其中的字、词、句、段、篇,抓住要点,理解意义,领会特点,而后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拓展思维空间,对课文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探求。多年来存在的问题是,语文教学习惯于对学生进行聚合思维的训练,课堂上总是把学生的思路纳入教师的预定的思维路线,最终找到一个统一的结论。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往往对书上或带权威性的说法总想着如何领会它,记住它,而不敢另作新解或推翻原说。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有以下途径:一、以趣激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护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保护学生显露出来的创造意识,做到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世界,注意学生的新鲜直接感受,即灵感爆发式的领悟和理解,积极肯定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见解,让他们燃起创造思维的熊熊烈焰。二、质疑激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清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有惑,便出现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情形。这是语文阅读创造性思维最明显的表现。例如在教学《狼》时,有位学生提到假如屠户同时扔两块骨头,狼是就不再跟从了呢?这个问题既质疑了屠户的机智又引出了对狼的本性的探讨。有其他学生就回答说,狼的目的不在骨头而在屠户,所以不会停下来老师补充道:这正是狼贪婪凶恶本性的表现。由疑打开了思维的门三、以情激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心如枯井,冷漠无情,只知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传达”作者的感情,非但引不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烦之感,所以要让学生动情,老师必须先动情。例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我就是先把我阅读后的感受一吐为快,我说:“我在读此文时,泪流满面,心在剧烈地颤抖,不知是为老年斑羚的英勇还是镰刀头羊的悲壮,抑或是为彩虹的美丽和人类的卑微?”说这番话时我的眼睛早已满含泪水,学生被震动了,有些也和我一样激动,教室里出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气氛,思考的帷幕从这里徐徐拉开……四、对比激思。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形,课文的深刻含义很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倘若一点点剖析给学生听,又剥夺了学生动脑的机会,达不到培养思维的目的。如果树立起一个参照物与之作比较,那就会立刻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甚至不教而自通。例如《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