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八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新盈中心学校唐雪梅●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书信的主要内容,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理及感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失去父亲后的无比悲痛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4)发展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爱护和平,维护和平的意识,作一个善良的人。●教学流程:一、导入,在音画中激活情感师边配乐出示图片,边说:“地球很慷慨,向我们展示了它所有的美丽(图片:美丽的地球)。我们是如此的幸运,生活在地球这个美丽的大家庭中(图片:幸福的家庭)。但是在世界的某些角落,战争使家园被毁,痛苦的泪水代替了欢笑声。因为利益、因为贪念,让我们拿起枪对准了兄弟们的胸膛。发动战争的,应战的,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鲜活的生命在毁灭,痛苦在滋生蔓延,美丽的地球也因太多的墓碑而哭泣(图片:战争的悲惨)。今天我们就来进入一个孩子痛苦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呼声吧!”(意图:由于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和平的圣土上,对于战争,他们缺乏深入的了解。无论是时间、空间,距离学生的实际都很远。特别是我的学生们均来自农村,信息资源渠道狭窄、闭塞,对于世界局势可谓是一无所知。这样,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之间就会产生一定的障碍。为此,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下载的图片,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战争的残酷,从内心深处先唤起他们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渴望之情,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二、初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提问:“这个中国孩子到底在呼吁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后再集体说一说。(意图:我是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的,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有价值地获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三、探究,在读中体会情感1、勾画词句,了解“我”的爸爸。“爸爸是个怎样的人?”学生采用读、画、议的方法进行学习。(意图:只有体会“我”对爸爸的无限崇敬,才会更加深刻地体会“我”对爸爸的死悲痛欲绝的情感。)2、入情入境,体会“我”的伤痛师用幻灯画面配乐煽情:“我们曾经多么幸福,在爸爸的爱中享受着阳光和鲜花,曾经那么依依不舍地送爸爸出行,曾经那么盼望爸爸能带着蓝盔凯旋而归。可如今,我们等着的却只是爸爸冰凉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一切化为泡影,再也看不到爸爸的微笑,再也不能在爸爸的怀里撒娇,再也不能----”“这究竟是为什么?”把学生的感情拉到文本中,后让学生自由表达。(预想:有表达对战争恨的,对爸爸爱的,对爸爸死悲的,对爸爸伟大精神敬佩的。)这就是情感体验。师再趁热打铁,给学生舞台——课堂,让他们充分表现。怎么表现呢?就是读他们喜欢的片段,大声地读、悲伤地读、憎恨地读、期盼地读,只要能表达情感都行。接下来通过三个“和平”,把小作者期盼和平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我是这样设计的:老师引句,学生回答。“师:我听见了爸爸的呼喊--生:和平!师:妈妈听见了爸爸的呼喊--生:和平!师: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爸爸的呼喊--生:和平!师:全世界都听见了爸爸的呼喊--生:和平!”。(意图:通过师生的互答,让这几个“和平”在重复中,体现情感的递增,也体现了不同层次的读,在读中体会小作者的悲伤。)3、合作交流,说出“我”的心声。文中意义深刻的句子较多,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在课前,我和学生都搜集了一些表现国际战事的资料。生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师再呈现许多的战争伤亡图片和数据。这么多事实摆在学生面前,我说:“一个生命就是一个家庭的幸福,地球上的那么多因战争而消逝的生命,将产生多少绝望的呼喊?”紧接着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些,你们想说些什么?”(意图:他们的情感又一次被激发出来,化作一句句悲愤的话语,进而和雷利的感情融为一体,发出相同的呼声:“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四、升华,在音画中拓展延伸在朗读体会雷利的呼声后,我说:“对于战争,不止是雷利发出呼声,还有无数的人也发出同样的呼吁。下面我们来听听一位英国的小男孩用自己的歌声发出的呼吁吧!”歌曲《Tellmewhy》配上战争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