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重点难点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情况及三教合一趋势。2•文学艺术的发展概况、特点及代表人物、作品。3•科学技术的成就、特点。4•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意义。知识拡理基础落实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三教并立(1)三教并立局面的出现: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2)三教开始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2.“三教合归儒”与三教并行政策(1)“三教合归儒”: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判断正误“三教合一”的主张就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X)提示“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融合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2)三教并行政策: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3.反佛教斗争(1)背景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②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2(2)概况①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②北魏、北周等统治者几度灭佛。(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思维拓展南朝思想家范缜批判的对象是佛教,反对其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从理论上打击佛教。4.复兴儒学(1)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概况: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判断正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丧失。(X)提示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丧失。二、文学艺术1.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2)唐朝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概况: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成为千古绝唱。代表: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2.书法艺术(1)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2)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果发展①概况: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②代表: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3)隋唐时期①特点: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②代表: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3思维点拨颜真卿书法的特点:端正浑厚,雍容大度。隋唐书法的特点:注重规范法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3.绘画艺术(1)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他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2)隋唐时期①特点: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②代表: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深化理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强烈表现“天人合一”。4.石窟艺术(1)背景: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寺很多。⑵代表: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理解深化社会环境对古代书法、绘画风格产生的影响(1)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的传播,引发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