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任统治制”与“国际托管制度”之比较作者:李艳娜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年第08期[摘要]一战结束后,美国针对殖民地问题提出了“委任统治制”的方案。二战时期,面对新的全球局势,美国又提出了“国际托管制度”的方案。委任制和托管制代表了美国处理殖民地问题的两种模式。通过分析比较这两种方案的异同,我们不但可以认识美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实质,同时也可以认识世界殖民主义的性质和机制,也有助于我们深刻地透析和洞察美国广阔和深厚的非殖民化思想传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和研究美国外交。[关键词]美国,殖民地,委任统治制,国际托管制度[中图分类号]K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6—0054—05殖民主义是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适应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要求而产生的一个历史现象,它体现了1500年以后全球市场经济形成过程中,世界范围内发达与欠发达国家之间不断发展变化的关系。同时,殖民主义也是一个世界现象,它不仅开创了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和东方屈从于西方的时代,而且促使国际社会深层结构发生剧烈变化,推动了整个世界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但是,随着历史的演进,殖民主义本身的弊病也越来越突出,终于在19世纪后半期陷入严重的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开展,殖民地问题愈来愈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在世界事务中发挥重大影响和作用的需求,美国开始要求摧毁旧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以逐步取代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问鼎世界霸权,而在此过程中,非殖民化则成为其构建以美国为核心的新的世界体系的必要手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直接介入了世界殖民地问题的解决过程:从一战后提出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制”到二战期间罗斯福构筑“国际托管制度”,美国关于殖民地问题的政策变迁深刻影响了战后的世界非殖民化运动和20世纪的世界历史进程。一、威尔逊与委任统治制委任统治制确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它规定战胜国以国际联盟的名义对德国殖民地和奥斯曼帝国属地进行重新分割,并由指定的“先进国”进行统治和管理。1918年初,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战后处理德国和其他战败国所拥有殖民地的原则,认为一个殖民国家不应作为殖民地的主人行事,而应作为当地居民和国际利益的委托人行事。在1919年1月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将德国和土耳其的殖民地以委任统治的形式进行瓜分,在国际联盟盟约第22条中规定:(1)凡殖民地及领土,在战后不再从属于原宗主国,而对那些尚不便于实行自治的地区则实行委任统治的原则,委任统治制度的目的是要保证将居住在该地区内人民之福利及发展视作文明之神圣任务。(2)国联按各先进国的能力、意愿来授予他们的统治的资格,受任国此后承担管理的任务。(3)按照委任统治地区的社会发展、领土范围、经济状况来规定受任国对当地管理的程度。(4)将委任统治地分成甲乙、丙三种类型:对政治经济比较发达的甲类地区,受任国的任务只是提供行政上的指导和帮助;对政治经济比较落后的乙类地区,受任国根据规定的条件负行政统治的责任;对地瘠民贫、人烟稀少的丙类地区,受任国遵照规定条件,将它们作为自己领土的一部分进行统治。委任制运作由国际联盟的一个常设委员会所监督,它主要是审查委任统治国提交给国联的殖民地年鉴报告和接收处理殖民地人民的请愿。常设委员会由法、英、比、荷、西、葡、日等国各派一人组成,此外从没有殖民地的国家中提供三名代表,以保证公平和公正。后来,由于国内的普遍反对,美国并没有参加国际联盟及其殖民地区的委任统治。在英法等国的强烈反对下,威尔逊主张的“委任统治制”也没有适用于所有的殖民地,只是局限于战败国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殖民地。这样,一战后的殖民地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只是进行了有限的管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委任统治制的提出标志着一战后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总政策的一种新动向,即以国际化的形式解决殖民地统治问题。过去那种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私下瓜分、直接兼并殖民地的方式,逐渐由在国际性组织监督下、按国际法貌似公正地解决列强纠纷,以避免更大的国际冲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