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呵护留守儿童一转眼,教书已6个年头了,但最近两年我发现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他们不再那么听话,而且在行为和心里上存在着许多让人担忧的问题。起初我对他们很反感,上课时总是责备他们,说他们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没上进心”,……但我慢慢发现,不论我怎么说,他们都没什么变化,甚至越来越厌学,后来我自我反思了一下,特地制作了一张表格在班上做了一个调查。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全班40个学生,父母在外打工的就占了28人,后来通过和他们交谈,让我感触颇深。让我渐渐意识到“留守儿童”这一现象的严重性。通过分析,我发现留守儿童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外务工的父母对孩子往往会产生负疚感,他们大多会采取物质加金钱的方式来弥补孩子精神上的缺失。这样长期下去就使得留守儿童养成胡乱花钱、奢侈浪费、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极易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错误思想认识。没有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二、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多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然而,祖父辈的隔代教育,要么产生极度的溺爱现象,要么是深不见底的代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教育,特别是进入初中后的留守儿童,他们正进入人生的青春期,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点,在初中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表现中消极成分仍占很大的比例。当孩子的情绪情感发生变化时,由于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容易产生自卑、孤僻、敏感、抑郁,一种被遗弃的感觉,甚至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怨恨情绪。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三、学习态度不端正。留守儿童的学习普遍较差。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学习成绩较差比例之大令人担忧。四、行为习惯较差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成为了“问题儿童”。面对上述种种问题,真让人担忧,“留守儿童”这个问题,必需引起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大家必需携手关爱他们,为他们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能快乐、健康的成长。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观点:一、加强家庭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家庭教育可以说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但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家庭教育这一块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当学习上出现困难时,他们没有人帮助辅导,心里有烦恼时,没有倾述的对象。行为上有问题时,没有人及时给予纠正。导致孩子在成长中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所以我认为,在外务工的父母,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注重孩子的精神生活,要随时掌握孩子的内心想法,定期和学校老师联系,必要时一定要回到孩子的身边,让孩子感受父母的爱。二、丰富学校教育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现象,学校教育应发挥主导作用。首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登记表。老师要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方面掌握;有问题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第二,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父母的关爱,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做学生可以倾述的对象,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