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菩萨蛮温庭筠菩萨蛮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词词大约在初、盛唐产生,从中唐以后流行起来的新诗体。词与诗不同,它必须是配乐吟唱的。词在唐五代时期通常称为“曲子”或“曲子词”。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称词为“诗余”,词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所以又称“长短句”。它在体制上,与近体诗最明显的区别是:①有词调;②多数分片;③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花间派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后蜀赵崇祚将温、韦等十八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温庭筠晚唐;花间鼻祖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内容多以描绘女子闺中生活情态为主,带给人女性化的审美感受。这首《菩萨蛮》,是温为宫廷歌伎所作的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小山:眉毛;小山眉金:额黄,六朝以来妇女习尚。鬓云:鬓发浓密如云香腮(雪):香腮白净如雪度度字含有飞越。叶嘉莹《迦陵论词从稿》:“度字生动,……足以唤起人活泼之意象。”金光明灭,云鬓飘拂——连细小的眉、发也如此富有生气——岂不撩人乎?动感鬓云欲度香腮雪。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突出了女子容颜的美艳。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这句词主要展现了,一个早晨刚从梦中醒来的,并未带任何修饰(打扮)的歌伎(少妇)形象楚楚动人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蛾眉:古典诗词中关于美女的传统意象,以对女子眉毛美好形状的形象刻画,来代指美女的整体气质的。词人还多用“翠黛”、“翠蛾”“远山”“春山”等形容代指美女容貌。懒迟一“懒”字和“迟”字,说明女主人公对梳妆打扮并无兴致。因为她心上的人不在身旁,打扮得再漂亮又给谁看呢?其惆帐倦怠之情,生动可睹。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展现了歌伎(少妇)起床后开始梳妆打扮的情景歌伎(少妇)一方面想要保持自己美丽的形象,但又伤心于无人欣赏的纠结心理以特写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词人用浓墨重彩:半明半暗、忽隐忽现的闪动金色,配衬着如玉的香腮和如云的黑发。懒洋洋地打扮,慢吞吞地梳洗。上阕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承上写妆扮的具体情形,衬出一幅花面相映图。花似人面,人面似花。于客观地描写人物活动中,暗寓其人对镜时自赏自怜之意。自赏:人而如花;自怜:盛年独处。也点缀了当时没落的王朝梦生梦死的生活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鹧鸪”:和“鸳鸯”一样,有归宿圆满,鸾凤和鸣之意。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鹧鸪尚懂得成双成对,而人呢?温庭筠以高超的语言技巧揭开了女主人公懒起、迟妆、意慵的原因,使人心领神会。作者这里借成双的鹧鸪反衬孤单的闺中女子,抒写了一个孤独的女子没人赏爱的寂寞的心情。“愿做鸳鸯不羡仙”“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下阕对镜的时候,看见自己美貌如花,不免兴起盛时独处、顾影自怜的伤感;穿衣的时候,看见衣上的对对金鹧鸪,又触动了物双人单、情何以堪的哀愁。全词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穿衣菩萨蛮此词通过对人物的肖像、动作(细节)、着装的描写、用“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描绘出女子闺中生活情态,带给人女性化的审美感受的特征。表面看来,这首词写的不过是女主人公从睡醒后到梳妆打扮完过程中的几个镜头,一番绵密、精致的描绘,通过反衬与暗示手法,含而不露地写尽了闺中人的恹恹情态和寂寞心怀。主旨探讨菩萨蛮诗人将自己与歌伎孤芳自赏的心境相结合,体现自己怀才不遇,在政治舞台处处碰壁的伤感,与自己对当时朝廷失望心情温庭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