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系统(强电)施工方案1.施工准备施工负责人组织施工班组认真熟悉图纸,吃透设计意图,对设计图中的问题及时与设计、建设、监理单位联系,以使问题能及时解决,并做好图纸会审记录。配合好土建施工,根据图纸要求做好预埋工作和预留孔洞的配合工作,对土建结构图上标注的预留孔洞的位置、尺寸进行认真核对,发现问题及时与甲方监理部门联系。进场设备和材料应有质保书和产品合格证书,并经监理办公室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对不符合要求的设备和材料,不得随便接收,随设备供货的有关试验报告、安装使用说明书、备品备料等,应按程序进行开箱检查,经甲乙双方认可合格后方可进行安装,保管好随设备带来的有关资料。本工程施工标准按电气安装工程及验收规范执行,质量评定标准按〈〈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执行。2.配管2.1.所有的电线管系统安装须能使布线为“环行”安装系统。在电气和机械室室内电管应明敷,吊顶内的管道必须明装在墙上,并使用镀锌钢管,并刷油漆。2.2.当线路暗配时,电线保护管宜沿最近的线路敷设,并应减少弯曲。埋入建筑物/构筑物内的电线保护管与建筑物/构筑物表面距离不应小于15mm,埋入混凝土板内的电线保护管必须固定牢靠。2.3.进入落地式配电箱的电线保护管排列应整齐管口宜高出配电箱基础面50〜80mm。2.4.电线保护管不应有折裂,管内应无铁屑及毛刺,切断口应平整,管口应光滑。2.5.电线保护管的弯曲处,不应有折皱/凹陷和裂缝,且弯扁程度不应大于管外径的10%,当电线保护管埋设于地下或混凝土内时,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管外径的10倍。2.6.当电线保护管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中间应增设接线盒,且接线盒的位置应便于穿线:2.7.管长度每超过30m无弯曲;管长度每超过20m有一个弯曲;管长度超过15m有二个弯曲;管长度每超过8m有三个弯曲。2.8.水平或垂直敷设的明配电线保护管,其水平或垂直安装的允许偏差值为1.5%。,但全长的偏差不得超过管内径的1/2。2.9.薄壁电管均采用螺纹连接,管端螺纹长度不应小于管接头长度的1/2;薄壁电管与盒(箱)连接应采用锁紧螺母固定,管端螺纹宜外露锁紧螺母2〜3扣。2.10.焊接钢管采用套管连接,套管长度宜为管外径的1.5〜3倍,管与管的对口处应位于套管的中心,套管采用焊接连接,焊缝应牢固严密,焊管与盒(箱)连接可采用焊接连接,管口宜高出盒(箱)内壁3〜5mm。2.11.所有箱(盒)开孔采用金属开孔器,严禁用氧焊/电焊开孔。2.12.钢管的接地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1)薄壁电管采用螺纹连接,连接处两端应焊接跨接接地线。2)镀锌电管跨接接地线宜采用专用接地线卡跨接,不应采用熔焊连接。3)明配管应排列整齐,固定点间距应均匀,钢管管卡间的最大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钢管管卡间的最大距离敷设方式钢管种类钢管直径(mm)15--2025--3240--5065以上管卡间最大间距(m)吊架、支架或沿墙敷设厚壁钢管1.52.02.53.5薄壁钢管1.01.52.0管卡与终端,弯头中点,电气器具或盒(箱)边缘的距离为150-500mm4)金属软管的长度不宜大于2m,弯曲半径不应小于软管外径的6倍,固定点间距不应大于1m,管卡与终端、弯头中点的距离宜为300m,金属软管不得作为电气设备的接地导体。必须装2.5mm2的铜线作为金属软管接地连续性导体。3.线槽3.1.线槽应平整,无扭曲变形,内壁应光滑,无毛刺,金属线槽应经防腐处理。3.2.线槽的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线槽的连接应连续无间断;每节线槽的固定点不应少于两个;在转角/分支处和端部均应有固定点。2)线槽接口应平直/严密,槽盖应齐全/平整,无翘角。3)固定或连接线槽的螺钉或其他紧固件,紧固后其端部应与线槽内表面光滑相接。4)线槽的出线口应位置正确,光滑,无毛刺。3.3.线槽敷设应平直整齐;水平或垂直允许偏差为其长度的2%。,且全长允许偏差为20mm。金属线槽应可靠接地或接零,但不应作为设备的接地导体。3.4.配线1)配线所采用的导线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最终线路布线必须形成环路系统。2)导线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导线的芯线应采用焊接/压板压接或套管连接。>当配线采用多相导线时,其相线的颜色应易于区分。3)配线工程施工后,应进行各回路的绝缘检查,绝缘电阻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