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儿童诗写作教学引发的思考是要形式模仿,还是要创意启发——两种儿童诗写作教学引发的思考作者王奕颖花和蝴蝶花是不会飞的蝴蝶,蝴蝶是会飞的花。蝴蝶是会飞的花,花是不会飞的蝴蝶。花是蝴蝶,蝴蝶是花。这首诗是台湾著名诗人林焕彰的作品,在这个花和蝴蝶的世界中,林焕彰将两个外形相似的事物作了如此巧妙的比喻,而这一比喻是那样的趣味盎然。虽然吟咏的内容是反复的比喻,但是我们却一点都没有觉得繁杂,反而很喜欢这样的单纯、明朗。诗一向难教,像这样一首通俗地写出了儿童感觉和想象的诗怎么教?2012年,在浙江省千岛湖,两位老师两堂童诗课,同题教学,同课异构,不比谁高谁低,只求碰撞出思想。1第一种教学突出形式的模仿第一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模仿这首诗歌创作一首新的儿童诗。第一位老师的智慧体现在她能巧妙设置台阶帮助学生。第一个台阶是比喻句填空在一《花和蝴蝶》里,是花像蝴蝶,在生活中,还有____像一呢?教室里热闹起来,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太阳像火球、月亮像月饼。湖水像镜子、露珠像眼睛、落叶像小船、天空像大海⋯⋯紧接着,老师铺下第二个台阶,在原来比喻句的基础上,做一个模仿《花和蝴蝶》的完形填空,实际上这个完形填空是一种类似于思维导图的写作指导______是不______的______,______是______的______。______是______的______,______是不______的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也是______。不一会儿,几乎昕有的学生都创作出了一首儿童诗。比如《伞和蘑菇》伞是不能吃的蘑菇/蘑菇是能吃的小伞/蘑菇是能吃的小伞/伞是不能吃的蘑菇/蘑菇是小伞小伞也是蘑菇。再如《彩虹和廊桥》彩虹是不能走的廊桥/廊桥是能走的彩虹/廊桥是能走的彩虹/彩虹是不能走的廊桥/彩虹是廊桥/廊桥也是彩虹。等等。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写在便利贴上折成一个小正方形,其中一面互相粘在一起,就成了一朵写满诗歌的七色花。整节课趣味盎然,学生热情高涨,并颇有成就感,直到下课还在恋恋不舍地摆弄七色花。评课的时候,这位教师自我总结字词是可以玩味的。我与孩子们玩了一次文字的游戏,以此训练孩子们对文字的敏感性。事实上,孩子们都玩得不错。2第二种教学强调创意的延伸第二位教师来自台湾,她也让学生们进行儿童诗创作——不是花的花的儿童诗创作。在欣赏完《花和蝴蝶》后,她先请学生们讨论有哪些不是花的花,说得越多越好。学生们饶有趣味地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每组都写出了10种以上不是花的花,甚至有一组学生写出了24种,并将它们分门别类1关于食物蛋花、腰花、豆腐花、爆米花2关于人班花、校花、厂花、翠花、探花3其他水花、浪花、烟花、心花、冰花、雪花、天花、窗花、棉花、火花、泪花、礼花、妙笔生花接着老师又让学生讨论并写出真花的用途,越多越好。学生们掰着手指头互相补充,有的组讨论出了9种用途泡澡、驱蚊、装饰、药用、食用、礼物、美容、净化空气、艺术欣赏。然后老师追问学生如果把不是花的花当做花来用,会有什么有趣的效果呢?老师提醒这样的想象就可以写成一首小诗。教室里安静下来,不一会儿,学生们创意迭起,比如我捧着一束雪花/将它送给美丽的她/我单膝跪地/亲爱的/嫁给我吧!再如《雪花糕》我家有位奇怪的姥姥/爱用雪花做桂花糕/喷喷喷——喷喷香的雪花糕端出来/香香香一香喷喷的雪花糕上了桌/嚼在嘴里的是糕/化在心里的是花。虽然两首诗都是写雪花,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尽相同。评课的时候,这位老师对自己的教学做了一个简单的说明我跟小朋友们‘玩概念’,再请他们把玩出来的结果写成儿歌。我引导思考的过程,让他们掌握内容的选择。我不批改或批评小朋友的作品,因为我希望他们更重视思考的过程,更珍惜创作的乐趣。我也不修改错别字,因为那会让学生误解写诗的时候,字比想法更重要,我有很多其他的机会教字。3两种教学方法的比较两堂课,两种教学方法,却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都选取了不是花的花这一别致的主题,利用错位的意象引发学生们的兴趣;在课堂组织形式上都采用了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开展头脑风暴;都使用了便利贴,让学生们将瞬间蹦出的灵感记录下来,也方便了学生们分享、交流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