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古代文论VIP免费

中国古代文论_第1页
1/7
中国古代文论_第2页
2/7
中国古代文论_第3页
3/7
中国古代文论第一讲:先秦1、孔子【思无邪,兴观群怨,辞达与文质,尽善尽美】兴观群怨:是孔子的美学观点。其实质是对诗歌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指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可以感染人;“观”,指诗歌内容可以再现生活现实,让人们认识社会风俗和面貌;“群”指诗歌可以使人们相互切磋,提高思想修养;“怨”指人们可以借助诗歌,怨刺上政,表达民意。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源头,对后世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和创作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孔子的理论有时代局限性,“兴”要受到“礼”的规范;“观”主要针对统治者;“群”主要局限于统治者之间;“怨”要讲究“怨而不怒”,中和平庸。【《毛诗序》的“讽谏”说,曹丕《典论·论文》中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2、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养气说】(1)以意逆志: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上》提出的,是一种阅读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一种解诗方法。“是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视为得之。”意思是解诗的人,不要因为文饰而影响对其辞意的理解,不要因为表面的辞意而影响对其思想感情的理解,以自己的思想体验区追溯诗人的志,才是正确的方法。以意逆志是指评论作品的人,不要拘泥于作品中个别的文辞,不要受制于词句,而应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思想意志去理解作品其中的含义。(2)知人论世: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颂其诗,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知人论世强调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正如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一书中指出文学创作三要素:种族、时代、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中的思想内涵。(3)知言养气说: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提出:“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养气即培养作者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格,只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格才能“知言”,即写出好的作品。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者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a、魏晋曹丕《典论论文》中的“文以气为主”——作家个性和作家风格有关。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文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是指作家在秉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b、唐代韩愈《答李书》的“气盛言宜”说,“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气盛”了就能创作出“言宜”的文章,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特别说明的是,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并不忽视文章的写作技巧,而是力主在语言上有创新,对古人要“惟陈言之务去”。】3、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虚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点,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作为一种艺术精神,是强调作品意义的空白和未定性。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境界时,引用了“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思是宏大的方正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它在艺术中的表现:作为作者,要善于经营空白;作为欣赏者,要善于调动艺术和生活经验,捕捉作品的言外之意。如齐白石的《虾》,王维的诗和画。4、庄子【坐忘物化得意忘言】(1)坐忘是庄子关于艺术创作的原则和要求。在《庄子大宗师》中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之,同与大通,此谓坐忘。”“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也指人在修炼过程中控制意志,排除杂念的内修方法,庄子认为通过“坐忘”才会创作出真正合乎自然界的艺术。(2)物化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从创作主体看,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国古代文论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