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生化和生化检验教学大纲(适用于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性质与目的临床生化和生化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较强的医学应用学科。本课程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生物化学技术即临床生化和生化检验(一)和临床生物化学即临床生化和生化检验(二)两门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的课程。生物化学技术着重介绍生物化学发展中当前常用的几大技术的原理、基本设计和应用评价,以及一些基础的诊断分子生物学内容。临床生物化学以物质及物质代谢为纲,阐述物质代谢紊乱与疾病发展的基本病理改变,主要器官的功能失常与疾病发展的相互关系,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化及生化诊断。本课程理论与实验并重,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理论逻辑的训练,又通过实验教学进一步巩固加强学生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实际运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掌握病理状况下体内的生化变化,还可通过生化检验方法和技术,帮助临床诊断以及采取适宜的治疗等,理论和实践能力都得到相应提高。课程的设置与要求本课程由医学检验专业生化教研组负责,分为生物化学技术和临床生物化学两部分内容。生物化学技术先以绪论对讲授内容进行概述,再分别阐述光谱分析技术、电泳技术、层析技术、离心技术、PCR体外扩增技术等当前常用的临床生物化学分析技术,对各项技术的基本理论作较系统的阐明,同时围绕这些技术安排相关的、结合临床应用以及科研应用的实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兴趣,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讨论,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加强这些技术的实践及应用能力。临床生物化学着重于人体病理请况下生化代谢的变化,同时研究其相关代谢物质与量的改变,从而为疾病的临床实验诊断、治疗监测、药物疗效、疾病预防和疾病预后判断等方面提供实验室依据。主要内容为绪论、血浆蛋白质的代谢紊乱、糖代谢紊乱、血浆脂蛋白及其代谢紊乱、诊断酶学、微量元素与维生素代谢紊乱、体液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心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标志物、胃肠胰疾病的临床生物化学、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诊断、内分泌疾病的代谢紊乱、神经疾病的代谢紊乱、体液肿瘤标志物、自由基代谢紊乱、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基因诊断、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等,从疾病的角度介绍病理状况下的生化变化,并安排相关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加强生物化学知识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应用。2本课程除了要求应用化学、基础生化与医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外,还应与生物学、物理学、数学、电子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密切联系,广泛应用这些学科领域的新成就,因此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已经修完这些基础课程。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临床生化和生化检验课程教学在2个学期内完成,总学时为198学时,其中生物化学技术为90学时(包含考试),临床生物化学为108学时(包含考试)。生物化学技术安排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医学检验专业全日制本科为教学主体,设定5个学分。临床生物化学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医学检验专业全日制本科为教学主体,设定6个学分。临床生化和生化检验课程理论课以班级为单位,由医学检验专业生化教研组老师及相关临床科室外聘老师授课。实验课分组进行,每组2人,由学生单独操作或分工操作完成实验内容。每位学生需客观、真实、及时地记录实验结果,并按时完成实验报告。课程的教材课程采用卫生部规划教材:周新教授和府伟灵教授主编《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为理论讲授用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检验系自编《生物化学技术实验指导》为生物化学技术实验用书,钱士匀教授主编《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实验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为临床生物化学实验用书。,建议将TietzTextbookofClinicalChemistryandMolecularDiagnostics,4thEdition作为教学参考教材。课程安排与学时数表一生物化学技术教学实验时间安排生物化学技术87学时一、绪论4学时二、分光光度法实验一可见分光光度计波长校正和血红蛋白及衍生物吸收光谱测定6学时三、电泳技术实验二血清脂蛋白琼脂糖凝胶电泳5学时实验三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簿膜电泳6学时实验四血清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6学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