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之课前预习】1、作者及其思想简介。孟子,名,字,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家、家。他是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后世常以“孔孟”并称,有著作《》。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2、请完成下表的注释和翻译。原文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①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②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注释郭:环:池:兵革:委:去:域:国:险:威:利:至:畔:顺:亲戚:古义:今义:①以:②以:2、完成上面的注释和翻译后,还有哪些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存在疑问吗?请写在下面。【导学之课堂学习】1、阅读课文完成下图。2、结合你所在班级的实际情况,谈谈“人和”的重要性。【检测之课堂检测】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池.非不深也()(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天下顺.之()2、翻译下列句子。(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译:(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译:3、选择题。(1)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2)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B、第二段用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D、画线的句子(“域民不以,,威天下,,”这三句)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