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行当》微课教学设计方案微课基本信息知识点名称:京剧的唱腔学科类型与教学对象: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预计上课时间长度:9分04秒教学目标:了解京剧中的两种唱腔二黄和西皮并能通过其特点去听辨。教学重点:二黄和西皮的唱腔特点。教学难点:听辨二黄和西皮的唱腔。教学资源与环境:PPT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京剧音乐属皮黄系统而又吸收并融合昆曲、梆子等声腔的音乐因素。它由唱腔、打击乐、曲牌三个部分组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京剧的唱腔。聆听观赏语言交流的导入,让学生感觉更轻松。新课教授一、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京剧中唱腔节奏的板和眼。强拍为板,弱拍为眼。在京剧中打节奏的乐器有:单皮鼓又称小鼓。指挥方法用底鼓,有时并配合手势,各种乐器都随着它的指挥来演奏。歌唱时辅助板,打节奏。板亦名檀板、拍板。打击乐器。由三块宽约6公分、长约20余公分的红木或黄杨木板制成。分二组,前组二块木板,用弦缚紧,后组一块木板,二者以绳联接。主要用于歌唱时打节奏,也配合单皮鼓来领奏锣鼓点子和指挥其他乐器,合称鼓板。二、剧的唱腔通过节奏和曲调来分,主要以西皮和二黄为主。1.西皮腔其结构特征以七、十字句三个词组首字为标志,为抑扬扬格,即所谓“眼起板落”。旋律多跳进,曲调起伏跌宕,节奏形式多样,速度较快。胡琴定弦为la,mi,唱腔最后大多结束在宫音上,具有宫调式的特征(旦角为徴调),与二黄相比,具有高亢、激越、活跃、明快的情调特点,又用于表现活跃轻快、慷慨激昂的情感。另一个特点是弱拍起唱,所以我们说西皮唱腔是“眼”上张嘴,眼起板落。如《四郎探母》和《红鬃烈马》都是从头到尾唱西皮的戏。(视频)2.黄腔其结构特征以七、十字句三个词组首字为标志,为扬扬扬格,亦即所谓“板起板落”。旋律多级进,曲调流畅平和,节奏较稳定,速度较慢。胡琴定弦为Sol、re,唱腔最后大多也结束在此两音上,具有商调或商、徴结合的调式特征。与西皮腔比,具有低回凝重、稳健深沉的情调特点。还有一点与西皮不同的是,二黄唱腔是板起板落,因此唱腔也比较工整。像《二进宫》和《贺后骂殿》都是二黄从头唱到底的戏。(视频)聆听思考思考记忆通过视听结合让学生动用多感观学习两种唱腔,解决教学重难点。听辨京剧的两种唱腔同学们,你掌握了西皮和二黄这两种京剧唱腔各自的特点了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下面有音乐,来听辨下,它们是属于哪种唱腔的?(视频)你做对了吗?京剧有一位前辈叫余叔岩,是唱老生的,是谭鑫培先生的弟子。他说过一句名言:“唱的最高境界,就是念。”我非常赞同他的说法,因为艺术是演员与观众交流的方式。我们平常靠语言和手势动作交流,所以舞台上才有唱念做打。正所谓念之不足,唱之舞之也。因此唱腔必须是强化的语言,每一句唱腔,每一个音符都必须要表达出演员的内心独白,也就是所谓音乐形象或艺术语言。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再美的旋律,再花哨的唱腔也是没有生命力的,也不可能打动观众的心。因此我们在演唱时千万不要忘记余叔岩先生的话:唱的最高境界,是念。(视频)听辨习题巩固。课后作业请回去收集喜欢的西皮和二黄的京剧作品,并模仿唱唱吧!课后延伸,加深学生对京剧的喜爱之情。设计理念与特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明确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聆听和解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让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通过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在视听法中学习京剧中的两种唱腔,了解二黄和西皮两种唱腔的分类。而这些都是建立在视听的基础上,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通过耳朵了解音乐,抓住特点。最后的听辨环节,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通过听辨练习回忆两种唱腔的特点,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内容。呈现方式:MP4或W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