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地名一元路二曜路三阳路四唯路五福路六合路七里庙八一路九万方十里铺百步亭千家街万松园这些地方你去过吗?卓刀泉洗马长街藏马洞关帝街磨刀石这些地名都和三国时期的一个大将有关。你知道是谁吗?姑嫂树你能说出下面这些地名故事吗?姑嫂树是汉口新华下路与京广铁路相交处以北至张公堤一带的泛称。这一带是汉口后湖地区的高地,附近有陈家河。有个姓刘的船民在陈家河上以撑船为生,他和他的妻子、妹妹在此筑墩建屋居住,称为刘家墩。刘家姑嫂在家,除种地外,还在农闲时到墩西的余家塘埂上摆摊卖茶、卖稀饭。为了便于过往行人歇息,她们在塘埂上种了一棵棠梨树。此树长大后,枝繁叶茂,粗壮高耸,不仅可为行人歇息时遮荫,而且成为这一带水陆通道的显著标志。从此,人们称这一带为姑嫂树,而不再称刘家墩。琴断口相传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头一次来汉水,见这里风景如画,一时兴起,便端坐月下独自抚琴。弹得兴奋时,兀地发现有人偷听。这风景原是自家独赏的,有如这琴声,也是自家独听的。居然有人在此偷窥偷听。俞伯牙想想很生气,心一恼,情一躁,便把琴弦拨断了。这个偷听的人,就是钟子期。汉阳著名的钟家村,就是钟子期家住的村庄。钟子期打樵经过此地,听到这美妙琴声,忍不住伫足,久久不忍离开。钟子期见琴断人恼,便忙不迭上前赔礼,并把他听琴的感受说与俞伯牙听。俞伯牙不信这荒野樵夫能听懂自己的高雅琴声,于是志在高山弹奏一曲,钟子期曰:“巍巍乎志在高山。”俞伯牙又志在流水弹奏一曲,钟子期曰:“洋洋乎志在流水”。俞伯牙遂将钟子期引为知音。此即高山流水之来由。此故事传了出去,闻者莫不感慨。于是好事者便将这地方取名琴断口。琴断口附近还有一条小河名琴断小河。琴断小河北面有一个土丘,说的是俞伯牙一年后再来汉水寻知音钟子期时,不料钟子期已然过世。俞伯牙闻知悲痛不已,然后便把他的琴砸了。那小丘原本不成山形,为纪念俞伯牙和钟子期心息相通的情意,后人便将那小丘改名碎琴山,并在汉阳筑古琴台以示纪念。六渡桥六渡桥位于汉口中山大道与三民路相交的地带,原有一桥,名六渡桥,又有六度桥、绿豆桥、六道桥、六斗桥、陆渡桥等多种称呼。名源亦不止一说。一般认为是三百多年以前成河的玉带河上的三十多座渡桥中的一座。传说一:传说现六渡桥一带为水洼之地,一老人的独生儿子在此不慎失足落水,老人遂募捐修桥,募到六斗米,并带动其他人捐钱捐物,很快修好了桥,故名“六斗桥”,即为现今的六渡桥。传说二:旧时汉口四面临水,居民常有水灾之度。明崇桢八年(公元1635年),汉阳府通判袁昌在今长堤街一线筑堤防水,取土处凹陷成河,环绕如带。为便交通,多处建桥。但也有人考证其名源于附近原有大度庵,故名六度桥。此桥随河在清末湮没,但其名作为这一带的泛称留传至今。现在,三民路南段的西侧有条长仅54米的小街,原为桥头通道,仍叫六渡桥街。武昌武昌: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丹水池丹水池是汉口城区东北部京广铁路线上的一个小站名称。丹水池得名于一场误会。传说清未有位老人在这里江边端水,有人问他此地叫什么名字,他以为问他在千什么,随口答道,"端水吃。"问话人只听到三字的字音,以为当地名叫丹水池,沿用至今。现为仓库区。集家嘴据《汉口丛谈》载:明嘉靖元年(1552),世子朱厚燠从钟祥出发,经此赴北京继承皇位,因此后人把皇帝经过的这个渡口称为“接驾嘴”,后来因这里码头多作转运粮食之用,改称“集家嘴”。阅马场阅马场位于武昌城区的中部,东至蛇山洞延伸出来的武昌路,南至阅马场小学,西至湖北剧场,北至蛇山南麓,东西长100米,南北宽300米,是个知名度很高的广场。清代初年,巡抚刘兆麟在明代楚王府之东辟建练兵演武的校场,场上有演武厅,是举行武科考试的场所,名阅马厂。解放后在书写时改“厂”为“场”,己经约定俗成。户部巷户部巷命名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