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测控导航表知识点题号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2,3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判断4,5,6,73.设计并制作生态缸81.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B)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解析:早期水蚤大量繁殖的结果使藻类植物减少,藻类植物的减少又使水蚤的数量下降,这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污水排入,污染逐步加剧,水蚤逐渐减少至全部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A.人造单纯林易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替代D.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人造单纯林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易受到破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来说,营养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其食物网中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如果一个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就会有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来代替,整个生态系统仍能维持相对稳定;增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可以提高其稳定性,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并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下列有关负反馈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A.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B.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C.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解析: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不仅存在于生物群落内部,也存在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七星瓢虫捕食蚜虫,二者之间依靠负反馈调节维持相对平衡;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也属于负反馈调节。4.在一块优质牧草地上发生了以下变化,下列关于其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B)A.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弃耕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解析: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营养结构更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物种减少,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营养结构更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弃耕形成灌木林后,营养结构更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5.地球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调节能力。与农田、草原、冻原等生态系统相比,热带雨林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的特点有(C)A.种群数量多,调节能力强,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弱B.能量流动速度快、物质循环速率慢C.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强,自我恢复能力弱D.分解者的分解能力弱,生产者的生产能力强解析:热带雨林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生产能力和分解能力都较强;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速度较快;但是其恢复力稳定性弱。6.一般情况下,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相比较,正确的叙述是(C)A.同等强度干扰作用于二者,前者的破坏程度大,说明前者抵抗力稳定性高B.同等强度干扰作用于二者,后者的破坏程度大,说明后者抵抗力稳定性高C.不同强度的干扰使两者出现同等程度的破坏后,前者易于恢复,说明前者恢复力稳定性高D.不同强度的干扰使两者出现同等程度的破坏后,后者易于恢复,说明后者恢复力稳定性低解析: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多,营养结构更复杂,故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高,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弱。遭受相同强度的干扰后,破坏程度的大小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破坏程度大则抵抗力稳定性弱,因此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大于森林生态系统。受到不同强度的干扰,出现同等程度的破坏后,恢复原状的快慢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于森林生态系统,则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