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下第21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1/4人教版语文九下第21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部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1)又何间.焉古义:今义:.(2)肉食者鄙.古义:今义:.(3)牺牲..玉帛古义:今义:.(4)小大之狱.古义:今义:.2、下面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乡人曰公问其.故B.故克之.公将鼓之.C.登轼而.望之再而.衰D.何以.战可以.一战3、下面句子中使用了通假字的一项是()A.小惠未徧B.忠之属也C.齐师败绩D.望其旗靡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他那崇高的品德,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B.这本小说完美地塑造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事迹。C.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D.祖国的安定团结更加激发了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爱国主义热情。5.开明大戏院有一场文艺演出,你的一位同学给你买了一张票,约你一同去看,不巧你因故不能前往,你应该怎样回答你的同学呢?()A.对不起.你怎么买今晚的票?我正好有事,你另送别人吧?B.对不起,我正好有事,如果你诚心请我看,就去改换明晚的吧!C.谢谢你,这场戏,我已经看过了,你自己去看吧!D.谢谢你,听说这一场演出很吸引人,但因为我正好有事不能同你分享,实在遗憾。人教版语文九下第21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2/4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1、“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和,其中的“我”是指。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3)曹刿请.见()(4)战则请从.()3、用原文回答(1)“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答:。(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4、用“‖”把第一段文字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一层:。二层:。5、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练习晏子辞千金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人教版语文九下第21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3/4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子方.食方:正B.终再拜..而辞曰再拜:拜两次C.进.取于君进:前进D.以振.百姓振:同“赈”,救济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分食食之②食之不以其道B.①使吏致千金与市租②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C.①寡人不知②孰谓汝多知乎D.①忠臣不为也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3、文中加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B.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C.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D.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之”字,全都是代词且指代的对象相同的一项是:()①分食食之②言之公③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④一豆之食⑤夫厚取之君则施之民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