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王英Ξ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生中女大学生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大,这就给大学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同为大学生群体成员的男女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发展是有其共性的,但遵循这种共性对学生所进行的一般化的教育,往往缺少对女大学生具有的某些特点的关注,甚至还会形成教育的死角。本文试从影响女大学生心理的各种因素入手,主要对女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层次、心理特点,心理矛盾及其思想教育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真正达到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一、影响女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因素女大学生心理的发展与心理特点的形成,首先离不开社会因素。在中国,传统的观念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沿袭几千年的对女性的社会偏见使女子的升学、求学、就业常常受到影响。在西方社会,“男女平等”的实现也存在着许多泡沫成分,至于压制、扼杀也是时有发生的事实。这都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女性的智力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以往有些研究心理学、生物学、教育学、社会学的学者也总是尽力去研究渲染女性的弱点,不挖掘其积极面,用种种不科学的理论和偏见蛊惑人们的思想,使得很多人对女性的研究与教育采取鄙视态度,影响了对女性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从而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女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对其实施教育的难度。其次,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受其内部主体因素的影响。从生理因素来看,女大学生认知结构上有明显的特点,她们形象思维较强、操作能力较弱,有较好的语言学习能力,这些显著特点以及男女两性差异所形成的某些障碍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发展和思想教育效果。例如:从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在确定个体职业角色的同时还面临对其性别角色的进一步认识。男大学生的职业角色与性别角色的关系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有利于他们增强自信心和确立较高的抱负。但女大学生此时却会因性别角色与职业角色的矛盾而感到不安,受生理条件的限制或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奔波,这种职业角色与性别角色的矛盾常困惑着许多人。所以,探讨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既要重视她们的心理矛盾,又要看到她们独特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做好教育工作。同时这也是思想教育工作走向科学化的重要环节。二、女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层次根据发展心理学的年龄与机能分析步骤,女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层次分析必须首先从她们所处的年龄阶段着手。女大学生是从少女走向成熟的开始阶Ξ淮阴师范学院社科部讲师(淮阴223001段。现在女大学生的年龄一般是十七八岁到二十二三岁左右。按照青年心理学对青年期的划分理论:青年初期(十五六岁到十七八岁,青年中期(十七八岁到二十一二岁,青年晚期(二十二三岁到二十七八岁,女大学生绝大多数处于青年中期。低年级的女大学生有许多和高中生相似的心理特点,她们对生活抱有很多幻想成分,学业上充满必胜信心但偶有担忧。随着客观条件与本身所处地位的明显变化,导致走向成熟的速度加快,她们学习认真,聪颖敏慧,但又容易产生满足感,因此,虽然成绩优良,但日后在事业上出类拔萃的却较少,这大多缘于她们心理素质方面的原由。常常表现出学业、生活,人际关系上的笨拙感。相对来讲,中高年级的女大学生则显得成熟多了,她们往往集少女的青春魅力、雅致、知识修养于一身,大方热情、积极进取,而且高年级女大学生已经有部分开始步入恋爱角色,情感的丰富不只是在情操品质培养上,也表现在对生活与事业的美好憧憬中。女大学生处于青年阶段的中期,生理发展已基本成熟,心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尚未完全成熟,主要表现在她们和所有大学生一样,有某些成人的思想、行为和见解,有自己看待事物的观点,但又在许多问题上仍无法摆脱家长的指导和教育,所需要的学校教育也更迫切。所以女大学生的成熟是不全面的,是相对而言的。大学期间是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在社会化内容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和培养,否则就易造成思维、生活能力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是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开始逐步由父母的包办代替、伸手型生活走向社会实践之中,其科学观也在大学里日渐稳定,形成了特定的社会性心理。大学教育对她们发展的影响是以往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都无法比拟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