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工艺方案3.1施工工艺流程根据本工程特点及设备施工能力,采用的施工工艺流程详见《振动灌注桩施工工艺流程》框图。3.2施工准备3.2.1测量放线根据建设单位、总包单位提供的控制点,分别测定各轴埋设桩位引桩控制,并保护备用。根据施工图测定桩位,做好标记。测量放线需经总包单位和建设单位或监理复核后才能正式施工。3.2.2水、电管线和临时设施的搭设水、电管线根据建设方、总包方指定的位置及方向铺设,临时设施的搭设也应统一规划,严格按施工平面布置搭设,保证施工现场的整齐。3.3施工工艺技术3.3.1振动沉管施工3.3.1.1桩尖的加工质量和埋设位置应该与设计相符,桩管与桩尖应有良好的密封性能。3.3.1.2振动沉管全过程有专职纪录员做好施工纪录,沉管入土至设计深度或按设计的贯入度控制。必须准确测量最后振动,每振十锤的贯入度及落锤高度。3.3.2拔管和灌注混凝土必须做到:3.3.2.1沉管至设计标高后,立即灌注混凝土,尽量减少间隔时间;灌注混凝土之前,必须检查桩管内有无吞桩尖或进泥、进水。3.3.2.2沉桩至桩底后,边灌混凝土边拔管至自然地面,然后再沉桩至桩底,放置钢筋笼,再灌混凝土至桩顶标高。桩管内灌满混凝土后,先振动5~10s,再开始拔管,边振动边拔管,每拔0.5-1.0m停拔振动5~10s;如此反复,直至桩管全部拔出。3.3.2.3拔管速度要均匀,一般控制在1.2~1.5m/min为宜。在软弱土层和软硬土层交界处宜控制在0.6~0.8m/min。3.3.2.4必须严格控制最后30s的电流、电压值,其值按设计要求进行。3.3.3全长复打桩施工必须做到:3.3.3.1第一次灌注混凝土应达到自然地面;3.3.3.2应随拔管随清除粘在管壁上和散落在地面上的泥土;3.3.3.3前后二次的沉管轴线应重合;3.3.3.4复打施工必须在第一次灌注的混凝土初凝前完成。3.3.4混凝土的坍落度采用80~100mm。4.保证措施4.1质量保证措施4.1.1进场施工人员在施工前要进行全面的质量教育,进行技术交底,使施工人员充分明确施工工艺标准,技术革新标准及质量控制标准。4.1.2进场原材料要专人验收,并需质量保证书或合格证书。对不合格材料一律予以拒收,确保进入工程中的材料质量。4.1.3按规定做好原材料试验及砼配合比的分析试验。4.1.4严格按设计要求控制最后3分钟的贯入度。桩管垂直度按规范执行,不得大于1%H。4.1.5搅拌砼时应严格按设计级配投料,在实际施工时如遇粗、细骨料、水泥等与原级配要求不符合时应及时反映调整。4.1.6施工中根据充盈系数计算出单桩砼需用量,当实际灌注量小于理论灌注量时,必须采用全程复打或局部复打。4.1.7严格按规范规定制作试块,试块用砼应从桩身浇灌砼中抽取。4.1.8自检人员随时深入施工现场,严格控制整个施工过程,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并会同有关人员采取有效措施纠正,确保施工质量。4.1.9严格做好各种施工记录,做到工程技术资料与工程进度同步。4.2施工安全保证措施4.2.1施工人员进场前必须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开工前重点进行安全交底,并做好相应的交底记录,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对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人员进行严厉的处罚。4.2.2严格遵守施工用电规程及施工机械操作规程,用电机械严格按规定配接线路,电器必须严格接地、接零,在总箱、开关箱内必须安装漏电保护器,实行两级漏电保护。进行高空作业或进行机械维修应停止各种机械运转及断电。4.2.3电工、电焊、氧焊等特殊工种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禁止无证电工拆装各用电线路及电器设备。4.2.4桩机、搅拌机等必须专人操作,杜绝因操作不当引起机械伤人事故。4.2.5建立、建全管理制度,施工现场配备足够安全员,工地每周定期自检,发现隐患及时责令整改,并做好记录,隐患消除后方可继续施工。4.2.6做好现场的宣传教育,设立必备的警告牌、标语。做好各时期的安全教育。4.2.7各种危险地段应明显标志。4.2.8做好文明施工,施工现场要及时清理。4.3质量验收标准本工程按施工图及《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