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开示汇集--如何读经才有受用?“转读”,关键在“转”,我们今天会读,不会转。转是什么呢?转我们自己的境界。没有读经之前,我们很多想法、看法、说法、作法,全都错了,现在展开这部经,读了之后恍然大悟,明白了,把一切错误转过来,跟佛菩萨一样,这叫“转”。“转”这个字简单来讲是指“转变”。平常我们常讲“转凡成圣”。读这个经你要会转,那这个功德就大了。你这一转非同小可,你不是小圣,不是阿罗汉,不是辟支佛,不是普通的菩萨,是地藏菩萨,那还得了?所以经要常读,天天读,天天转。你不读,你怎么个转法?所以净业三福里面“读诵大乘”这句话重要,天天要读,要读得很熟,起心动念你才能转得过来,这个道理在此地。读经境界转不过来,白读了。所以经典展开有的人会读,有的人不会读。不会读的,读给佛菩萨听,与自己不相干;会读的是读给自己听,与别人不相干。决定转变自己的境界。《坛经》里面,法达禅师念《法华经》,念三千遍没开悟。悟了以后,他很感慨跟六祖大师说:“过去虽然天天读《法华经》,读了三千遍,是被《法华》转,今天开悟则转《法华》。”这叫做“转读”。法达给我们做了一个明显的好榜样。什么时候你能转经,而不被经转,被经所转是死在句下,你读死书,你不开悟。你能够转经,你在经里面开悟,悟了之后,字字句句都是活的,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你为众生解释,长说短说、深说浅说,无不自在。所以读经是不是修行?是修行。会读的人是修行,不会读的人不是修行。古德教我们“随文入观”,那是修行。随着佛所说的,我们观念就相应,就契入了,这是真修,圆修圆证。“随文入观”,随着善知识的开导,他就契入境界。我们今天修学,修了几十年还是个凡夫,丝毫没有转动,苦在这里,念念还是随顺烦恼,这怎么行?念念都是自私自利,这是大障碍。不但十法界你不能超越,六道都不能超越;不但六道不能超越,欲界都不能超越,你说你生活里头空间多小,你活得多辛苦,你活得多可怜?问:第一个问题,老法师说佛经没有意思,但用起来却是无量义,读经不要想意思;又说读经要会转经,要依教奉行。请问读经不想意思,如何依教奉行?答:读经不想意思很难,那叫真正会读经,所以真会读经的人不多。读经不想意思是什么回事情?是真修行。修什么?戒定慧一次完成。如果一想意思,你就把戒定慧全部都破掉了;就是用读经的方法来修定、来开悟,那叫真会念。真的念到一心,人就开悟了,智慧就现前。所以一般人一面念经,都在那里研究这句什么意思?这段什么意思?那个意思不是佛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为什么?佛没有意思。所以佛的经,你看看古人的注解你就晓得,你看《金刚经》有几百种注解,《楞严经》也有将近一百多种注解,每个人注的都不一样。如果要是有意思,应该都一样的,怎么会不一样?所以它没有意思,深的人看看得深,意思看得深,浅的人看的意思浅,经的妙处就在此地。因为经,我们知道是佛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自性里头哪有意思?怎么样才能见性?你看大乘,我们现在学《华严》,《华严》讲得很多,你要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你就明心见性。佛的一切经,都是从心性流露出来的,所以它没有意思。读经的人随著你的程度,凡夫读经是凡夫的意思,阿罗汉读经是阿罗汉的意思,菩萨读经是菩萨的意思,佛读经就是佛的意思,你一定要懂这个道理。经上教我们,你不要去想像,不要去思惟,意思会自然起来,那就是你的悟处。你如果一想,想是第六意识,执著是第七识,你一想一执著就落在意识里头去了,那真的就不是佛法,佛法就变成世间法。佛教我们怎么做法?实在讲千经万论,落实在生活行为上,就是十善业道,那是基础!即使是阿罗汉的四谛法,落实在生活上还是十善业道。菩萨的六波罗蜜,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你们诸位想,如果没有十善业道,他就不能落实,他都是空的,都变成玄学,这个要懂。儒家的所有一切学问落实就是《弟子规》,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这样的;道家理论虽然高深,落实也就在《太上感应篇》。所以这几样东西你要是真正把它做到,这叫圣学。做到怎么样?你就是圣人的样子。你虽然境界没有达到圣人那么高,可是你在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