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检验员用习题集:名词解释(仅供参考不作为答题依据)1.1.1特种设备:是指由国家认定的,因设备本身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事故,并且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人身伤亡及重大经济损失的危险性较大的设备。1.1.2改造:是指改变原特种设备受力结构、机构(传动系统)控制系统,致使特种设备的性能参数与技术指标发生变更的业务。1.1.3大修:是指需要通过拆卸或者更新主要受力结构部件才能完成的修理业,亦包括对机构(传动系统)或者控制系统进行整体修理的业务,但大修后特种设备的性能参数与技术指标不应变更。1.1.4使用单位:是指具有在用特种设备管理权利和管理义务的单位或个人。其既可以是特种设备产权所有者,也可以是受特种设备产权所有者委托,具有一年以上在用特种设备管理权利和管理义务者。GB/T7024—1997《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术语》1.电梯:服务于规定楼层的固定式升降设备。它具有一个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的或倾斜角小于15°的刚性导轨之间。轿厢尺寸与结构型式便于乘客出入或装卸货物。2.载货电梯:通常有人伴随,主要为运送货物而设计的电梯。3.观光电梯:井道和轿厢壁至少有同一侧透明,乘客可观看轿厢外景物的电梯。4.杂物电梯:服务于规定楼层的固定式升降设备。它具有一个轿厢,就其尺寸和结构型式而言,轿厢内不允许进入。轿厢运行在两列垂直的或倾斜角小于15°的刚性导轨之间。为满足不得进入的条件,轿厢尺寸不得超过:a.底板面积1.00m2,b.深度1.00m,c.高度1.20m,但是,如果轿厢由几个永久的间隔组成,而每一个间隔都能满足上述要求,高度超过1.2m是允许的。5.电梯的“曳引绳曳引比”:悬吊轿厢的钢丝绳根数与曳引轮单侧的钢丝绳根数之比。6.电梯的“上行额定速度”:轿厢空载上行时的设计速度。7.电梯的“运行速度”:轿厢上行额定速度与下行额定速度二者中的较高值。8.电梯的“提升高度”:从底层端站楼面至顶层端站楼面之间垂直距离。9.电梯的“额定载重量”:电梯设计所规定的轿厢内最大载荷。10.电梯的“额定速度”:电梯设计所规定的轿厢速度。11.电梯的“检修速度”:电梯检修运行时的速度。12.电梯的“开锁区域”:轿厢停靠层站时在地坎上、下延伸的一段区域。当轿厢底在此区域内时门锁方能打开,使开门机动作,驱动轿门、层门开启。13.电梯的“预定基站”:并联或群控控制的电梯轿厢无运行指令时,指定停靠待命运行的层站。14.电梯的“极限开关”:当轿厢运行超越端站停止装置时,在轿厢或对重装置未接触缓冲器之前,强迫切断主电源和控制电源的非自动复位的安全装置。15.电梯的“平层区”:轿厢停靠站上方和(或)下方的一段有限区域。在此区域内可以用平层装置来使轿厢运行达到平层要求。16.电梯的“缓冲器”:位于行程端部,用来吸收轿厢动能的一种弹性缓冲安全装置。17.电梯的“隔层停靠操作”:相邻两台电梯共用一个候梯厅,其中一台电梯服务于偶数层站,而另一台电梯服务于奇数层站的操作。18.电梯的“导向轮”:为增大轿厢与对重之间的距离,使曳引绳经曳引轮再导向对重装置或轿厢一侧而设置的绳轮。19.电梯的“曳引绳补偿装置”:用来平衡由于电梯提升高度过高,曳引绳过长造成运行过程中偏重现象的部件。20.电梯的“复绕轮”:为增大曳引绳对曳引轮的包角,将曳引绳绕出曳引轮后经绳轮再次绕入曳引轮,这种兼有导向作用的绳轮为复绕轮。21.电梯的“反绳轮”:设置在轿厢架和对重框架上部的动滑轮。根据需要曳引绳绕过反绳轮可以构成不同的曳引比。22.电梯的“限速器”:当电梯的运行速度超过额定速度一定值时,其动作能导致安全钳起作用的安全装置。23.电梯的“安全钳装置”:限速器动作时,使轿厢或对重停止运行保持静止状态,并能夹紧在导轨上的一种机械安全装置。24.电梯的“紧急开锁装置”:为应急需要,在层门外借助层门上三角钥匙孔可将层门打开的装置。25.电梯的“对重装置;对重”:由曳引绳经曳引轮与轿厢相连接,在运行过程中起平衡作用的装置。26.电梯的“信号控制”:把各层站呼梯信号集合起来,将与电梯运行方向一致的呼梯信号按先后顺序排列好,电梯依次应答接运乘客。电梯运行取决于电梯司机操纵,而电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