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4集請掀開經本第七面,倒數第四行。從判教這個地方看起。「判教」的意思,這是祖師大德們,將世尊過去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加以整理,辨別淺深大小,便利於後來的初學,有一個次第可以入門,所以就有判別教相。正如同我們現在的學校,給學生編排課程標準,是同樣的意思,這個科目應該編在第幾年、第幾個學期,有這個意思。佛法雖然有判別教相,可是我們一定要曉得,佛經不同於世間學校的教科書。為什麼?世間的書籍它確實有淺有深,淺的不能深,深的不能淺,所以排定課程標準比較容易。而佛法裡面的經典,特別是大乘經,經文含義是可深可淺的,初學佛的人能從這裡讀,一直到等覺菩薩還是離不開。就像這部《金剛般若》一樣,可以從這裡下手,一直到成佛還是這一部經典,這就說明佛法不可思議,可深可淺。淺的程度看,很淺深的程度看,很深。隨著自己修學境界不斷向上提升,看到這個經典愈看愈深,愈看愈不可思議,這是佛經跟世間書籍不一樣的地方。所以判教,祖師大德也是一番苦心,我們後面會談到。現在看這段文:【諸佛出世,教化眾生。】佛之所以出現在世間,目的就是教導眾生。化是成就,因為佛的教導,眾生就能夠變化氣質,就能夠化凡成聖。由此可知,教化兩個字,一個是因,一個是果;教導是因,我們化凡成聖這是果。【必對機說】什麼叫做「機」,底下說明了。機有兩種,一個是:【根機,眾生根性,各各不同,障有淺深厚薄故。】這就說明眾生根性不相同,也就是說,有些人很聰明,有些人比較魯鈍一點。佛經裡常把一切眾生分為三種根性:上根、中根、下根,分為這三種,這是大分。如果細分,這一切眾生的根性,可以說是無量差別。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差別?原因就是在障有淺深不同,迷有厚薄不同。有人迷得淺,就顯得很聰明、很伶俐,一聞千悟。有些人迷得很重,迷得很深,佛菩薩善巧方便來給他說,還是聽不懂、還是不能夠領悟,原因在此地。這是第一類。第二類:【時機】我們常講的,時節因緣,這個關係也很大。【因時施教,如五時說。】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有不少的學生,發心長時間追隨佛陀而不肯離去,像經上常講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隨眾,佛到哪裡他們跟到哪裡,一生都不肯離開佛陀,於是佛陀講經說法當然是以他們為主要對象。雖然他們是主要的對象,也不能不顧及大眾,可見得講經說法是相當不容易的一樁事情,因為要顧慮到所有各種不同根性,一定要叫人人都得利益。大根性的人得大利益,小根性的人得小利益,統統都得利益,佛講經說法才叫圓滿成功了。「五時」就是由淺而深,這屬於佛學常識,我想諸位很多都很清楚。世尊成佛,首先是在定中宣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參與這個法會,我們在經上看到,都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但凡夫沒有分,佛在定中講,我們怎麼能進得去?凡夫沒有分,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也沒有分,一定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能參與如來定中的法會。這是二七日中所說,也有經裡面講三七日,二七日、三七日都有根據。二七是十四天,三七是二十一天,佛就將《大方廣佛華嚴經》講圓滿了。佛所講的《華嚴經》,諸位要曉得,不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我們不但沒有看到,聽也沒有聽說過。佛滅度六百年以後,龍樹菩薩出現在這個世間,這是了不起的一位人物,聰明絕頂!他是地上菩薩再來的,示現給我們看的。他在不太長的時間,把世間的典籍讀遍,書念完沒得念了,佛法、世法都念完了,於是生起貢高我慢,自以為了不起。《金剛經》上有說「護念諸菩薩」,大菩薩有責任要護念這些小菩薩。龍樹是初地菩薩,所以大龍菩薩就來幫助他,引導他到龍宮,看龍宮裡面所收藏的經典。他到龍宮,看到大龍菩薩的圖書館收藏的《華嚴經》,一看就嚇呆了!世尊講的《華嚴經》,有多大的分量?龍樹菩薩說: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古印度計算書本的大小,是用偈做單位,偈就是四句,不論長短,四句就叫一偈,不一定是偈頌,長行文也一樣,四句叫一偈,用這個做單位。十個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就不得了,十個三千大千世界!把大千世界磨成微塵、磨成細粉,磨成微塵,一粒微塵是一偈,十個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微塵偈,今天就是用天文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