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从地理范围看,“一带一路”建设将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是发展潜力巨大的腹地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规划的路线中,“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包括三条线路:一是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二是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两条线路: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经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经过南海,到南太平洋。沿途65+国家,40亿人口,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一、政治1、一带一路和欧亚联盟一体化方案有矛盾;2、中、美、俄、欧、印等大国对于“一带一路”的合作共识严重不足;3、俄罗斯、印度等地学者担忧“一带一路”将挑战现有区域乃至全球经济体制,排挤其他国家的利益,部分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则担忧“经济控制”或是中国意图掠夺当地资源等;4、乌克兰危机、叙利亚危机和伊朗核问题、土耳其与俄罗斯的关系等;5、丝绸之路经济带”次区域沿线各国政治、经济体制差异显著,贸易投资壁垒较多,存在着立法不完善、执法环境较差等诸多问题;6、“一带一路”的宣传工作态度是封闭的、保守的。,一方面要加强自我宣传的力度,另一方面又要加强海外传播的力度。外宣机构暂未能把“一带一路”的内涵、理念成功地对外传播开去,外国不仅仍对该倡议了解不深,部分沿线国家甚至误会颇深,尤其是受到文化冲突、现实利益冲突等因素影响,部分国际舆论对“一带一路”倡议作出了不少负面评价,甚至存在抹黑的情况。比如有部分人现仍口口声声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或是针对美国“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挑战;7、外交队伍建设、财力物力投入、体制机制更新、资源配置协调、思想观念转换相对于形势任务,有些滞后。8、在某些中亚国家中流传着“中国威胁论”、“经济附庸论”等错误论调,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看做是一种威胁,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互利合作、优势互补说成是使本国经济成为中国的“经济附庸”;9、很多地方干部的总结往往惊人的相似:希望中央重视我们,给予特殊的政策,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倾斜;我们有干劲,就等中央一声令下,让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这种现象概括为“寄希望于总书记怎么说”,但是,北京的专家再聪明,他们不一定比新疆的干部更了解新疆,中南海的领导再英明,也不一定比广西的干部更了解广西。所以不能等,要有基层创新,要先做起来;10、有很多政府、企业和高校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院,但大多数单位只不过是挂一块牌子而已,没有整合上述主体资源,没有进行实地调研,甚至没有专业的研究人员,最终很难向社会提供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国内主体资源的碎片化(国内“四大主体资源”: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是两大主体;学者、专家、智库是第三大主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中枢和大脑,;第四大主体是媒体。),必然无法形成合力,无法对接国际资源;11、国内参与者大多基于战术视角,从小利层面思考,并表现出了急于求成、好大喜功、攻于逐利的倾向,这都可能会造成不顾现实、急功冒进、因小失大;12、近些年来中亚及周边的情况比较复杂。如2014年底北约及美军撤离阿富汗,后撤军时代的前景一直为诸方分析和猜测;伊斯兰国(ISIS)的异军突起,搅得中东一团乱象;乌克兰政变以及俄罗斯被指控“干预”,俄罗斯与美国、北约、欧盟的关系骤然紧张;13、2010年,希拉里在修改“大中亚伙伴计划”的基础上推出“新丝绸之路愿景”。美国最近十年的“计划”和“愿景”,都是以重建阿富汗为名,力图挖空上海合作组织,排斥俄罗斯与中国,将中亚往南拉入美国的势力范围。二、市场1、巴基斯坦电价,风电成本14美分/kwh;水电8;太阳能17;煤电12,这么高昂的电费,没法引进工业和加工业。印度也有类似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巴、印停电非常严重,几乎每隔一个小时停一次;2、巴基斯坦粗钢产量85万吨,产能也只有110万吨/年,非常非常少,人均钢材消费非常低;3、除了哈萨克斯坦之外,中亚其他四国都没有本国统一的铁路运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