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础第九章财产清查(重点)一、财产清查的概念、内容及种类(一)概念财产清查是通过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和往来款项的盘点或核对,确定其实存数,查明账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二)目的1、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清查盘点2、查明各项财产物资实有数3、检查账实是否一致(三)内容货币资金库存现金清查银行存款清查实物资产流动资产清查固定资产清查往来款项债权清查债务清查多(四)种类1、按清查的范围可分为全面清查和局部清查。(1)以下情况需要进行全面清查:①年终决算,编制年度会计报表前;②单位撤销、合并、分立或发生隶属改变关系时,以明确经济责任;③企业清产核资或进行资产评估时,以摸清家底;④中外合资、国内联营;⑤单位主要负责人调离工作时。(2)局部清查①库存现金,出纳人员应于每日业务终了时清点核对,做到日清月结。②银行存款和银行借款,应由出纳员每月同银行核对一次;③对于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除年度清查外,应有计划地每月重点抽查;对各种贵重物资,每月应清查盘点一次;④债权债务,每年至少应同对方核对一至两次。2、按清查的时间可分为定期清查和不定期清查。(1)定期清查:在年末、季末或月末结账时进行。(2)不定期清查:①更换出纳员时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所进行的的清查;②更换仓库保管员时对其所保管的财产进行的清查;③发生自然灾害或意外时所进行的清查。二、财产清查的意义及程序(一)意义1、查明实有数量,确定实有数量与账面数量之间的差异,查明原因和责任;2、查明各项财产物资的保管情况是否良好,保障各项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3、查明各项财产物资的库存和使用情况,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二)程序1、成立清查组织。2、组织清查人员学习有关政策规定,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业务知识,以提高财产清查工作的质量。3、确定清查对象、范围,明确清查任务。财产清查会计基础4、制定清查方案,具体安排清查内容、时间、步骤、方法,以及必要的清查前准备。5、清查时本着先清查数量、核对有关账簿记录等,后认定质量的原则进行。6、填制盘存清单。7、根据盘存单制实物、往来款项清查结果报告表。三、财产盘查制度1、财产清查的重点:查明各项财产物资的数量和质量2、确定财产物资数量的方法:实地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四、财产清查两种方法对比表对比项目实地盘存制永续盘存制1、概念实地盘存制也称“定期盘存制”、“以存计销制”,是指通过对期末财产物资的实地盘点,确定期末财产物资数量的方法。永续盘存制也称“账面盘存制”,是对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加或减少,都必须根据会计凭证逐笔或逐日在有关账簿中进行连续登记,并随时结算出该项物资的结存数的一种方法。2、特点①平时只记材料物资的收入增加,不记发出减少②期末通过实地盘点确定期末库存实有数③运用公式倒求使用发出减少数①平时既记材料物资的收入增加,又记发出较少②平时随时计算出账面余额③期末通过盘点确定实有数与账面余额结存数进行核对,检查账实是否相等3、计算公式本期发出减少数=期初余额+本期收入增加数—期末盘点实有数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收入增加数—本期发出减少数4、优点①核算工作比较简单,不必逐笔登记存货减少的业务①可随时反映出财产物资的收入、发出和结余情况②从数量和金额上进行双重控制,加强了对财产物资的管理5、缺点①无法连续反映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化②无法结算出日常的账面余额,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日常财产物资的账面结存额和财产物资的溢缺情况。③手续不严密,不利于管理①在财产品种复杂、繁多的企业,其明细分类核算工作量较大6、适用范围适用于一些价值低、品种杂、进场频繁的商品或材料物资。适用于大部分企业、大部分财产物资的收发业务7、注意点①实地盘存制下财产物资的收发核算不准确②实地盘存制下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的目的是为了倒求发出减少数。①这种方法计算结果比较准确,但核算的工作量比较大②永续盘存制下也要进行实地盘点,实地盘点的目的是为了检查账实是否相符*财产物资的单位成本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会计基础第二节财产清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