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规则探析:规则是任何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而言,规则的应用是活动成功的关键。但是,在活动中,这又是极有可能被忽视的一个教学设计环节,因为教师往往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活动内容的设计上。事实上,体育活动中规则的运用(规则的设计和传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教学策略的问题。“元课程”的理念昭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关注内容的设计,还要重视教学策略的思考。基于此,笔者在观摩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基础上,总结了在体育活动中对规则的理解和运用方面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一、规则的类型一般而言,规则可以相对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侧重控制整个活动局面、维持活动纪律和秩序的,例如活动中的站位、队形、分组之类的规则,称之为秩序型规则。比如,在一个主要是发展幼儿跑步能力的活动中,教师要求幼儿号令发出前脚不能够越出起跑线;在《投掷高手》活动中,教师传达规则:“抱臂看齐,向前看!前排手侧平举,后排手前平举,向前看齐!好,伸直,向前看!现在请第一排小朋友向前一步走,站在这条线后面。前排手侧平举,后排手前平举,向前看齐!调整间距,手放下!”第二类是指导幼儿在活动中动作幼儿园体育活动初探《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作为融保育和教育为一体的学前教育,在对幼儿实施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时,必须把“体育”放在首要地位,以提高幼儿的身体健康水平,增强幼儿的体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新《纲要》中,字里行间也都在旗帜鲜明地倡导重视幼儿主体地位的儿童观和终身教育观,然而,综观目前幼儿园的体育教学,仍存在步调一致的“强压式”“灌入式”的教学现象,这种“齐步走”“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大大压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幼儿是否愿意参加并坚持体育活动,主要动力源是在内部,我园的体育教学活动在启发孩子兴趣发挥其自身的主体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体育活动故事化、情节化,对于提高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与质量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众所周知,幼儿比较喜欢故事表演,每次要求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时总是跃跃欲试,并且能很顺利地进入角色。而日常的体育活动课,一般都有准备、基本、结束三个部分,内容没有多大联系,就显得枯燥乏味。体育活动的情节化就是寓体育活动于一定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把各个部分串联起来。首先,从形式上看,体育活动的情节化可以使活动生动活泼,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就拿系列教材《学习单手拍球》这节课来说吧,准备部分不是一味地让幼儿做上肢、体转等准备动作,而是有趣地寓于一个故事中,如小猫睡觉了——做睡觉状,醒来后伸伸懒腰——上肢运动,洗洗小花脸,看看小尾巴在不在——体转,跑跑跳跳真开心——跳跃,同样能达到锻炼的效果,而幼儿的参与积极性、锻炼的热情肯定是后一种情况下要高得多,课堂气氛自然也调动起来,生动又活泼,深受幼儿的喜爱。其次,从效果上看,体育活动的情节化也能帮助幼儿的理解。一般来说,故事都是形象、易懂的,故事中的角色也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这些幼儿身边熟悉的人或物,易于他们模仿。例如,在学习《双脚向前跳》时,如果光说双脚并拢、屈膝跳起、轻轻落地,当然也能讲清楚,不过显得枯燥、抽象。但如果说:“你们看见过小白兔跳吗,跳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引导幼儿再练习,幼儿对小白兔的形象可谓既熟悉又喜爱,学兔跳也就格外认真,在观察熟悉兔跳的基础上练习双脚向前跳就水到渠成了。最后,从结构上看,情节化的体育活动环节紧凑、有条不紊。故事一般有开端、经过和结果三个部分,而正好跟体育活动的准备、基本和结束三个部分相吻合。再拿《单手拍球》来说吧,准备部分做小猫醒来及一系列动作后,小猫和它的伙伴们一起学习拍球,在引导多种拍球方法时,教师旁白,小猫和伙伴们两个一对的滚球,有的还把球抛起来呢!于是,幼儿有的滚接球,有的抛球,这些,也是活动的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小猫咪高兴的回家,故事也进入尾声。整个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