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肺癌临床路径一、支气管肺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支气管肺癌(ICD-10:C34/D02.2)行肺局部切除/肺叶切除/全肺切除/开胸探查术(ICD-9-CM-3:32.29/32.3-32.5)(二)诊断依据。根据国家公布的《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6年版)》等。1.高危因素:吸烟指数>400,年龄>45岁,环境与职业因素。2.临床症状:刺激性咳嗽、血痰或咯血、胸痛。3.临床体征:早期不显著。4.辅助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支气管内镜,肺穿刺活检等。细胞、组织学等病理学诊断阳性为确诊标准。(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国家公布的《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6年版)》1.肺部分切除术(包括肺楔形切除和肺段切除)。2.肺叶切除术(包括复合肺叶切除和支气管、肺动脉袖式成型)。3.全肺切除术。4.除了肺楔形切除术,上述术式均应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5.上述术式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胸腔镜下手术。四)标准住院日为12-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符合ICD-10:C34/D02.2肺癌疾病编码。2.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可以耐受全麻开胸手术。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6工作日。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2)凝血功能、生化常规、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肿瘤标志物检查;(3)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4)痰细胞学检查、支气管内镜检查+活检;(5)影像学检查:胸片正侧位、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上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头颅MRI。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以下项目:(1)纵隔镜:推荐所有肺癌患者尽量行纵隔镜手术;对于CT与PET/CT均未发现转移纵隔淋巴结的患者,结合中国国情,可以不行纵隔镜手术;对于手术区域以外的纵隔淋巴结,如果直径达到0.6cm以上,建议行纵隔镜手术。(2)软式胸腔镜;(3)经皮肺穿刺活检,E-BUS,EUS-FNA;(4)全身骨扫描或骨标志物2项(IIA期以上的患者);(5)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6)24小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年龄超过65岁);(7)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检查。(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抗菌药物使用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术前30分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八)手术日一般为入院第4-7工作日。1.麻醉方式:双腔气管插管全麻或单腔气管插管联合支气管填塞管。2.手术耗材:根据患者病情使用(闭合器、切割缝合器、血管夹等)。3.术中用药:抗菌药物、抗肿瘤药(术野用药)。4.输血:视术中出血情况而定。5.病理:石蜡切片+免疫组化+基因检测±冰冻病理。(九)术后住院恢复5-14天。1.必须复查的项目:(1)血常规、生化常规、血气分析;(2)胸片(拔胸腔闭式引流管之前和出院前至少各一次)。2.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3.视病情可延长抗菌药物用药时间及更换药物种类。十)出院标准。1.切口愈合良好,或门诊可处理的愈合不良切口。2.生命体征平稳。体温正常,胸片提示无明显感染征象。(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1.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术前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2.术后出现肺部感染、呼吸功能衰竭、心脏功能衰竭、支气管胸膜瘘等并发症,需要延长治疗时间或费用超出。3.患者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二、支气管肺癌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支气管肺癌(ICD-10:C34;D02.2)行肺局部切除/肺叶切除/全肺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开胸探查术(ICD-9-CM-3:32.29/32.3-32.5)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2-21天时间住院第1天住院第2-6天(术前日)住院第4-7天(手术日)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完成病历书写□开化验单及检查申请单□主管医师查房□初步确定诊疗方案□上级医师查房□术前准备□临床分期与术前评估□术前讨论,确定手术方案□根据病情需要,完成相关科室会诊□住院医师完成病程日志及术前小结、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