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神经性贪食一、概述神经性贪食是一类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及强烈的控制体重的先占观念为特征的进食障碍,导致病人采取极端措施以削弱所吃食物的“发胖”效应。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不可控制、冲动性地暴食,继之采取防止增重的不适当的补偿性行为,如禁食、过度运动、诱导呕吐,以及滥用泻药、利尿剂、食欲抑制剂、代谢加速药物等。这些行为与其对自身体重和体形的过度关注和不恰当的评价有关,神经性贪食患者体重往往正常或轻微超重。神经性贪食发病年龄往往较神经性厌食晚,多数发生在青少年晚期和成年早期,有很大一部分是由神经性厌食发展而来。二、临床特征和评估(一)临床特征1.心理和行为症状(1)频繁的暴食发作:暴食发作是神经性贪食主要的临床症状,常常在不愉快的心情下发生。每个患者发作的频率不等。暴食发作具备以下几个特点:进食量为正常人的数倍;暴食发作中进食速度很快;病人所食之物多为平时严格控制的“发胖”食物;患者有强烈的失控感,一旦开始暴食,很难自动停止;患者常掩饰自己的暴食行为。(2)暴食后的补偿行为:暴食行为之后患者继之以补偿行为,以防止体重增加。常用的补偿行为有用手指抠吐或自发呕吐、过度运动、禁食、滥用泻药、灌肠剂、利尿剂、减肥药(包括食欲抑制剂,加速机体代谢的药物如甲状腺素片等)。其中,自我诱吐或滥用泻药、利尿剂等为清除性补偿行为,禁食和过度运动为非清除性补偿行为。当食物被清除或消耗掉后,又可产生暴食行为,继之采取各种补偿行为,这样反复恶性循环。(3)对进食、体重和体形的先占观念:大多数神经性贪食患者体重在正常范围内,但也有些可能超重,他们关注自己的体像和外形,在意别人如何看他们,并且关注他们的性吸引力,往往对身体明显感到不满意。(4)情绪障碍:神经性贪食患者情绪障碍的特点是情绪波动性大易产生不良情绪,如愤怒、焦虑不安、抑郁、孤独感、冲动性症状等。神经性贪食患者的自伤、自杀等行为较神经性厌食发生率高。神经性贪食共病抑郁障碍远高于神经性厌食。2.常见的躯体症状(1)消化系统:急性胃扩张、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iss综合彳正)、胰腺炎、便秘或腹泻。(2)皮肤和头面部:用手抠喉呕吐者,手背被牙齿咬伤,而出现瘢痕(称为Russell征)。呕吐患者容易龋齿、牙齿过敏、咽痛、咽部红斑、唾液腺分泌增多、腮腺良性肿大等。(3)代谢系统:由于反复暴食、呕吐、导泻,神经性贪食患者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碱中毒、低钠血症、低镁血症和低磷血症。(4)心脏系统:神经性贪食患者由于呕吐、导泻等行为导致脱水、水电解质失衡可诱发心脏功能异常。催吐药如吐根可导致心脏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二)临床评估如果患者患有神经性贪食,建议进行躯体评估和精神状况评估,这是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制定治疗计划的前提和基础。1.躯体评估评估患者是否因为反复暴食和清除行为产生全身多个系统并发症。对有清除行为的患者需急查电解质和心电图,注意低钾血症的存在和QT间期延长等潜在的心律失常风险。清除行为频繁的患者应监测上述指标。2.一般精神病理评估神经性贪食常与一些精神疾病共病,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伴发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酒精或物质滥用、人格障碍等。3.进食障碍的精神病理评估,参见本章第二节《神经性厌食》。三、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一)诊断要点1.反复发作的暴食:发作时有失控感,进食量明显大于常人,进食速度快。2.暴食后采用补偿行为来防止体重增加,如诱吐、滥用泻药、利尿剂或其他药物,禁食或过度锻炼。3.暴食及补偿行为同时发生,至少平均每周1次、持续3个月。4.对体形和体重存在不恰当的自我评价。(二)鉴别诊断需要与消化科疾病、重性精神障碍、神经性厌食、颞叶癫痫、发作性嗜睡贪食综合征等鉴别。根据病史、躯体检查、精神检查、体重特点,不难鉴别诊断。四、治疗原则和方法(一)治疗原则遵循进食障碍的总体治疗原则。心理治疗对神经性贪食有确定的短期和长期疗效,且伤害性小,应作为首选治疗。心理治疗疗效不佳或合并其他精神障碍时可合并药物治疗。没有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