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我哼着童谣,帮奶奶打扫好屋子,在焕然一新的家里,我们又掀开了春节前备年货的序幕。腌好的咸物、待宰的甲鱼、五花大绑的毛蟹;喷香的炒货、诱人的糖果、品种齐全的烟酒,逐渐堆满了储物间,年味慢慢升腾了起来。最让人感到过年气氛的还是包团子。前一天隔壁的奶奶就听说我们家要包团子,今天就特意来帮忙,一人和馅,一人揉面。和馅的用筷子搅动肉糜和青菜,让它们充分融合,产生味道的碰撞;揉面的用掌跟按压面团,使糯米粉的弹性充分展现,面粉染白了袖管,飘上了额头,空气中弥漫着谷物特有的香味。又有几个人来帮忙了!大家在欢声笑语中包起了团子,只见几双被面粉裹着的手上下翻飞,一个个圆滚滚、软乎乎的大白团子就诞生了。我也忍不住想试一试,学着奶奶的手法,先揪下一个小面团,在掌心搓圆,按平,填馅,然后包好四周,可我怎么也学不好封顶的技巧,只好胡乱一抹,草草了之,这下邻居们可更有了谈笑的话题,我才不管呢,我喜欢这种热热闹闹聚在一起互帮互助的温馨画面。隆重的时刻来了!一个个团子被放进了蒸屉,我受不了等待的煎熬,使劲地添柴火,热气从缝隙不停地往外溢,厨房似乎变成了烟雾缭绕的仙境,而我等待的就是这“蟠桃”。终于吉时已到,揭锅,“蘑菇云”瞬间蒸腾,香味扑鼻而来,朦胧中,团子的身影若隐若现,雾气散去,团子闪着晶莹的光,犹如上好的和田美玉,真舍不得咬上一口!一笼笼,一个个,被奶奶整齐地码在桌子上,足足有三百个呢,或许还不止。这么多团子是要大家分享的,太奶奶一袋,叔叔家一袋,姑姑家一袋……团子不仅代表着团圆、团聚,也是增进亲人情感的纽带。这舌尖上的年味,就这样一代代传承,维系着中国人对年的期待,对家的向往。这家乡的.年俗不仅满足了我的口腹之欲,更让我内心深处体会到了年的本味。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2过年时,凛冽的寒风冻红了人们的小手,却冻不住大街小巷的锣鼓与鞭炮声,更冻不住人们那似火的热情。大年初一早上,人们是被街上的锣鼓阵阵和那开心的叫嚷声叫醒的,而我也不例外。一大早醒来,变成听到村里大队中传来的锣鼓声,与那跳秧歌的口号声了。穿戴整齐,去到街上秧歌队便已开始了。走在最前面是踩高跷的人,他们一个个虽然有四五十岁了,但是他们一穿上那靓丽的衣服,踩上高跷,走到人群中,就像是二三十岁的小伙子一样,浑身洋溢着青春的色彩。紧接着便是扭秧歌的了,村里的一些大妈,小老。全部加入到队伍里了,他们身着粉绿色的衣裳,脸上化着妆,迈着十字步,扭着秧歌走着。村里的秧歌讲究的是跑扭结合,他们在奔跑中扭动,女的扭腰抖肩,手里的布缎一甩一甩的,看上去既活泼又大方;男的上部抖肩,在女性的队伍中又以增添了一份阳刚之气,英俊又帅气。秧歌队是由村里的大爷大妈组成的,个个都五十多岁,可在这儿,没有人这样认为,反而看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就像是年轻人一样。她们扭腰抖肩,看得我们也不禁想参与进去。这是我妈一下子把我和弟弟推到队伍里,只见弟弟随着音乐摇头晃脑的,把旁边的人逗得笑个不停,我在队伍里也怪不好意思的,这是我姥姥在队伍后边说:“快扭啊!”我转头一看,哦,原来我姥也在这里边我带着我表弟溜到我姥后边,学着姥姥的动作,踏着首乐的节奏,在队伍后边儿扭起了秧歌来。扭着抖着,感觉自己的烦心事儿也抖没了,心情也开朗了许多。秧歌队后面接着舞狮舞龙的,只见那龙绕着人们走了一圈又一圈,时不时还走到人群里跟我们一起嬉戏。那狮子可十分活跃,一会儿从那蹿过去,一会儿又从那蹦出来。在大年初一,人们卖力的表演着,只为了人们的欢笑和将着“大年初一扭秧歌!”的习俗传承下去。年过完了,也许今年与明年又不一样,但这家乡的习俗是不会更改的,它会陪伴着人们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年!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3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但也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清明祭祖,基本大同小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晚唐诗人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诉说着思念...